王守仁
原文: 先生叹曰:“世间知学的人,只有这些病痛打不破,就不是善与人同。” 崇一曰:“这病痛只是个好高不能忘己尔。” 译文: 王阳明叹息道:“世上那些只知道学习的人,只要没有打破这种固执己见的病状,就不是真正善于与人为善。” 崇一说:“这种固执己见的病状,只是因为过于追求高尚,而忘记了自身的本分。” 注释: - 先生(王阳明):指代王阳明。 - 知学的人:指那些有学问、有知识的人。 - 病痛
我们来分析题目中给出的诗句:“所恶于上”是良知,“毋以使下”即是致知。 1. 所恶于上:这里指的是对于上级的行为或决定有所厌恶或者不认同。 2. 是良知:在这里,“是”可以理解为“认为”,即认为这种厌恶或不认同的态度就是良知的表现。 3. 毋以使下:这里的“毋”是禁止、不要的意思,“以”是介词,“使”是动词,“下”通常指下级或下属。整体意思是不要让下级去执行或遵从上级的不认同或厌恶的决定。 4
【诗句释义】 这首诗的首句是“问:‘良知原是中和的,如何却有过、不及’”,这里的“良知”指的是人的本性或本心,也就是人的道德本质。诗人提出问题:“良知原本是中和的,为什么有时候会有过(偏差)或者不及(不足)的情况?” 【译文】 有人问:“人的良知本来就是中正平和的,但为什么有时候会有过失(偏颇)或者不足够的地方?” 【注释】 1. 良知:指人的本性中的善良、正直的品质。 2. 中和
诗句 1. 曰:“心如何求?” - 询问如何寻求内心的平和与和谐。 2. 先生曰:“古人为治,先养得人心和平,然后作乐。” - 古时候治理国家或家庭,首先培养人们的心性和平,之后才从事音乐创作。 3. 比如在此歌诗,你的心气和平,听者自然悦怿兴起,只此便是元声之始。《书》云‘诗言志’,志便是乐的本;‘歌永言’,歌便是作乐的本;‘声依永,律和声’,律只要和声,和声便是制律的本。何尝求之于外
诗句释义: - 先生(王阳明)说:“孔子有位鄙陋的人来问他问题,孔子并没有预先有知识来回答他。他的心是空空的。但询问他自知的是非两端,与他进行剖决,鄙陋的心便已经明白了。鄙陋的人自知的是非,就是他本来的天则,即使圣人聪明,如何可与增减一分一毫?他只是不能自信,孔子与他进行剖决,便已经竭尽无余了。若孔子与鄙陋的人言谈时,留下一些知识在,便是不能竭尽他的良知,道体就会有二。” 译文: -
“孔子气魄极大,凡帝王事业,无不一一理会,也只从那心上来。譬如大树有多少枝叶,只是根本上用得培养功夫,故自然能如此,非是从枝叶上用功做得根本也。学者学孔子,不在心上用功,汲汲然去学那气魄,却倒做了。” 注释: 1. 孔子:指古代中国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2. 气魄:这里指的是一个人的志向和气概。 3. 帝王事业:指帝王般的事业或权力。 4. 根本:比喻事物的主要部分或基础。 5.
“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这里的“今人”指的是当代人,“吃饭时”则是指日常生活中的吃饭时刻。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吃饭这个平凡的时刻,人们往往会感到心神不宁,因为心思被琐碎的事情所占据,无法平静下来。 “只缘此心忙惯了”,这里的“此心”指的是内心的思绪和情绪,“忙惯了”则是说人们习惯了忙碌的思维和情绪状态。这句话表达了一个观点,即人们之所以在吃饭时心神不宁
诗句翻译与译文: "问:‘' 圣人的知行是自然的,如何有甚功夫?'" 先生回答:“'知、行二字即是功夫,只是它们的深浅难易有所不同。良知本来就是清晰明了的,例如要孝顺父母,生知或安行的只需要依循这份良知去尽孝,而学习或利益实践行的则需要时时反省,务必依照良知去尽孝,至于困知或勉行的因为遮蔽已经很深,即使想要依据良知尽孝,也被私欲所阻碍,所以无法做到。必须要付出比人百倍、甚至千倍的努力
【译文】 先生曰:“‘烝烝乂,不格奸’,本注说:象已能进于义,不至大为奸恶。舜征召庸后,象仍天天以杀舜为事,何大奸恶如之!舜只是自进于乂,以乂熏蒸,不去正他的奸恶。凡文过掩慝,此是恶人常态,若要指摘他是非,反去激他恶性。舜初时致得象要杀己,也是急于求好,此就是舜的过错之处。经过来,乃知功夫只在自己,不去责人,所以致得‘克谐’,此是舜动心忍性,增益不能处。古人言语,俱是自家经历过来,所以说得亲切
【注释】 琴瑟:两种古乐器。 简编:竹简和丝帛,指古代的书册。 学者:读书人。 不可无:不可以没有。 盖有业以居之,心就不放:因为要有所成就来安住(学习)在它上面,所以心中不放纵自己。 【赏析】 琴、瑟、简编等古代乐器,是读书人必备的,因为有了这些乐器,就可以安住在音乐之中,专心致志地学习。这里强调了学习的目的性和目的性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