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诗句解释: “人有过,多于过上用功,就是补甑” 中的“人有过”指的是人的过错。"多于过上用功"表示在改正错误时花费了太多的时间与努力。"就是补甑" 则比喻为补救过失,但方法不当,就像修补一个瓦罐一样,结果反而使问题更加严重。 译文: 如果一个人犯错误,却总是在错误之上花费过多的时间精力去修正,这就像是去修补一个瓦罐一样,结果只会让问题变得更糟。 关键词注释: - 过:这里指人的过错。 -
【注释】 点化:指启发。自家解化:指自己理解领悟。解,同“己”。 【赏析】 本篇是王阳明在门人记录的《传习录》中的一则。王阳明在回答门人关于如何学习的问题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学问的学习要靠自己去理解领悟,而不应完全依赖老师的点拨。他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达到真正掌握学问的境界;否则,即使再多的点拨也难以获得真正的理解与领悟。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对于学习的独到见解
这首诗出自王阳明的《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和译文: 1. 问:“知譬日,欲譬云,云虽能蔽日,亦是天之一气合有的,欲亦莫非人心,合有否?” 译文: “知”比作太阳, “欲”比作云,云虽然能遮蔽太阳,也是天地之间的一种气所共有的,欲望也莫非是人心所独有的,这样理解对吗?” 关键词注释: - 知:良知、知识 - 欲:欲望 - 譬:比喻 - 太虚:指天空或宇宙空间 -
【诗句原文】 问:“良知一而已,文王作《彖》,周公系《爻》,孔子赞《易》,何以各自看理不同?” 【译文】 问道:“良知是相同的,但文王制作卦象,周公解说卦爻,孔子注解《易经》,为什么会各有不同的见解呢?” 【关键词注释】 - 问:提出疑问。 - 良知:指人的本性或天性中的善念。 - 一而已:表示相同。 - 文王:指周文王,古代的贤明君主,以智慧著称。 - 作《彖》:创作卦辞。 - 周公
这首诗的作者是王阳明。他主张“心即理”,认为人的良知是天理的体现,人只要致良知,就能达到圣人的境界。他认为是非善恶的标准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 - “良知”是指人内在的道德判断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天生的,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东西。 - “是个是非之心”意味着这个内在能力就是用来区分对错,分辨是非的。 2. 是非只是个好恶
诗句释义: - 圣人之知,如青天之日: 圣人的知识和理解,就像晴朗天空下明亮的太阳。 - 贤人如浮云天日: 贤人的知识与见识,如同飘浮在天空中的白云,虽然不如太阳明亮,但也能映照出光明。 - 愚人如阴霾天日: 愚蠢的人则像阴暗的天空中,没有阳光的照耀,显得迷茫和不明朗。 - 虽有昏明不同: 即使是圣人、贤人与愚人之间,他们的表现和智慧程度是有差异的。 - 其能辨黑白则一: 尽管表现形式不同
【注释】: - 问:“乐是心之本体,不知遇大故,于哀哭时,此乐还在否?” - 先生曰:“须是大哭一番了方乐,不哭便不乐矣。虽哭,此心安处即是乐也。本体未尝有动。” 【译文】: 有人问:“快乐是心的本性,不知道遇到大的变故,在悲伤哭泣的时候,这种快乐还存在吗?” 王阳明先生说:“只有痛哭过一番之后才能感到真正的快乐,不哭就不会感到真正的快乐。虽然哭,但只要心安处就是快乐。心的本性从没有动过。”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关于舜父瞽瞍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
这首诗是王阳明在回答其学生黄省曾关于“孟子的‘巧力、圣智’之说,朱子云:‘三子力有余而巧不足’。何如?”这一问题时所说的话。 王阳明认为“巧力”并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而是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方面。他以射箭为例来说明这个道理。他认为孔子的射箭技艺既能够准确无误地射中目标,又能够巧妙地运用各种技巧,因此可以说是“巧”。同时,他也承认孔子在步箭、马箭和远箭这三种技能上都有自己的长处
【注释】 先天:指天意,自然规律。违:违背,违反。奉:遵循,顺从。 【赏析】 《传习录》是王阳明心学的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他关于“致良知”学说的精粹。在这部著作中,王守仁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的观点,认为良知不仅是人的认识能力,更是道德行为的动力。在《卷下·门人黄省曾录·四十》这一节中,王守仁用“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来阐述良知与天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