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诗句释义 1. “一友问功夫不切。”:一个友人询问关于修养(功夫)的问题,觉得不够深入。 2. “先生曰:‘学问功夫,我已曾一句道尽,如何今日转说转远,都不着根?’”:王阳明回答,他已经用一句话概括了学问的真谛,为何今天反而离题万里、不着边际? 3. “对曰:‘致良知盖闻教矣,然亦须讲明。’”:对方回应说,虽然听到了“致良知”这个教导,但还需要进一步解释清楚。 4. “先生曰:‘既知致良知
【注释】 先天:指天意,自然规律。违:违背,违反。奉:遵循,顺从。 【赏析】 《传习录》是王阳明心学的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他关于“致良知”学说的精粹。在这部著作中,王守仁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的观点,认为良知不仅是人的认识能力,更是道德行为的动力。在《卷下·门人黄省曾录·四十》这一节中,王守仁用“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来阐述良知与天的关系。
诗句解读 1 “无知无不知”,这句话出自《传习录》中的“门人黄省曾录·三十五”。在这里,“无知”指的是没有主观意识或知识状态,而“无不知”则是指完全的、无所不在的知识。 2. “本体原是如此”,这里的“本体”指的是事物的本质、根源或本源。“原是如此”表达了对事物本质的理解与接受。 3. “譬如日未尝有心照物,而自无物不照”。这里运用了比喻手法
译文: 先生(朱熹)说:“只有天下的圣人才能聪明睿智”,过去我看这些多么玄妙,但现在看来原来人人都有自己的。耳朵原来是聪,眼睛原来是明,心思原来是睿智,圣人只是具备了一项能力,能处就是良知,众人不能,只是个不致知。多么明白简单啊! 注释: 1. 唯天下之圣为能聪明睿知:意为只有天下最聪明的人才能聪明睿智。唯,只;惟,仅仅;圣,指圣人;为,是;能,能够;聪明睿知,形容人的聪明智慧。 2.
诗句释义: - 问:“孔子所谓远虑,周公夜以继日,与将迎不同。何如?”:这是孔子和周公的比较,孔子强调的是长远的思考和考虑事情的本质,而周公则强调在夜晚持续思考和警惕,这涉及到他们的工作态度和方法。 - 先生曰:“远虑不是茫茫荡荡去思虑,只是要存这天理。天理在人心,亘古亘今,无有终始。天理即是良知,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良知愈思愈精明,若不精思,漫然随事应去,良知便粗了
诗句解读: - 一友问:“欲于静坐时,将好名、好色、好货等根,逐一搜寻,扫除廓清,恐是剜肉做疮否?”:一位朋友在静坐时,想要去除内心的名利和欲望。这里的“名”指的是名誉;“色”是指美色;“货”则可以理解为物质财富;“根”指的是这些欲望的根本。他担心这样做可能会伤害自我。 译文: - 一友问:“想在静坐时,将好名声、美色、物质的欲望等根基一一查找,清除它们,这会不会像割掉自己的肉一样造成痛苦呢
这是王阳明的一段语录,他回答了关于“至诚前知”的问题。王阳明认为,真诚是真实的道理,只是良知。良知的妙用流行就是神,其萌动处就是几。诚意和神智,称之为圣人。圣人不贵前知;祸福之来,虽圣人有所不免,圣人只是知几,遇变而通耳。良知无前后,只知得见在的几,便是一了百了。若有个前知的心,就是私心,就有趋避利害的意。邵子必于前知,终是利害心未尽处。 这段语录的核心观点是,真正的知识不在于预先知道未来
我们需要逐句翻译这首诗。 1. 先生曰:“仙家说到虚,圣人岂能虚上加得一毫实?” - 译文:先生说道:“神仙家谈论的是虚无,而圣人怎能在空虚的本体中增加一丝实体?” - 关键词:仙家、虚、实 - 注释:这里涉及到道家和儒家对“虚”和“实”的理解。道家强调虚无,认为一切皆空;儒家则主张务实,认为一切都有其实际存在的意义。 2. 佛氏说到无,圣人岂能无上加得一毫有? - 译文:佛家谈论的是无
诗句解读: 1. 或问:“释氏亦务养心,然要之不可以治天下,何也?”: 有人质疑说,佛教也非常重视内心的修养,但最终无法用来治理国家,为什么呢? 2. 先生曰:“吾儒养心,未尝离却事物,只顺其天则自然,就是功夫。释氏却要尽绝事物,把心看到幻相,渐入虚寂去了,与世间若无些子交涉,所以不可治天下。”: 先生说,我们儒家重视心灵的修养,从未脱离过事物,只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和原则来修养自己
诗句解析 这首诗是王阳明(王守仁)在《传习录》中关于孟子和告子不动心的理论的阐述。王阳明通过比较孟子和告子的不动心理论,强调了“集义”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所行之事符合道德标准,内心自然不会动。 译文 孟子和告子的不动心之间的区别只在毫厘之间。告子仅在不动心中下功夫,而孟子则从心原本不动的状态开始理解。心的本质原本是不动的;只是因为行为与道义不符,才动了。孟子不论心的动静,只是专注于“集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