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 门人黄省曾录 三十 译文: 又说:“眼睛没有固定的形体,将万物的色彩作为眼睛的形体;耳朵没有固定的形体,将万物的声音作为耳朵的形体;鼻子没有固定的形体,将万物的气息作为鼻子的形体;嘴巴没有固定的形体,将万物的味道作为嘴巴的形体;心灵没有固定的形体,将天地万物感应的是非作为心灵的形体。” 注释: 1.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弟子们记录他讲学的笔记,共分为四卷。 2. 又曰
诗句释义: - 夭寿不二:寿命长短并不重要。 - 学问功夫:对学问和功夫的深入研究和实践。 - 一切声利、嗜好:世间所有的声名利益和兴趣爱好。 - 脱落殆尽:彻底摆脱。 - 生死念头:关于生与死的忧虑和思考。 - 毫发挂带:细微之处的牵挂。 - 于全体有未融释处:在整体中还有没有理解或者解决的部分。 - 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人的生死观念往往是从生命本身的根本上带来的
朱本思问:“人有虚灵,方有良知。若草、木、瓦、石之类,亦有良知否?” 朱本思提出了一个哲学性的问题:人类与草木等无生命之物是否存在着共同的良知或道德意识? 先生曰:“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
【注释】 南镇:古地名,位于今浙江宁波。岩中花树:山中的花和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自然生长,无需人为干预。于我心亦何相关?与你的心有什么关系呢? 【译文】 先生游历到南镇的时候,一个朋友指着山中的一树花草问道:“天下没有心外之物,如这棵树花草在深山中自由自在地生长、凋零,它与我的心灵又有什么关联呢?” 先生回答说:“你没看见这棵树花草之前,它与你的心意一样归于静寂;你去看这棵树花草的时候
这首诗是王阳明在回答门人黄省曾的提问时所记录的。他解释了“大人与物同体,如何《大学》又说个厚薄?”的问题。 王阳明指出,事物之间的厚薄是有其自然规律的,就像身体的各个部分都是一体一样。他以自己的手足来比喻保护头部和眼睛的行为,说明这种行为并非故意偏袒某一部分,而是出于自然的本能。 王阳明进一步解释,人们对待禽兽和草木的态度也遵循这一原则。如果把草和树木用来喂养禽兽
我们来分析这首诗的结构和含义。 诗句解读: 1. “又曰”:这是引用前面的观点或理论。 2. “良知在夜气发的方是本体”:指出良知(即本心、本性)只在夜间静寂时显现,此时没有外界干扰,能真实地体现其本质。 3. “以其无物欲之杂也”:是因为在静夜中,人的内心没有物质欲望的干扰,可以更加纯粹地体验和感知良知的存在。 4. “学者要使事物纷扰之时,常如夜气一般”
诗句: 先生曰:“ 天命之谓性 ,命即是性; 率性之谓道 ,性即是道; 修道之谓教 ,道即是教。” 译文: 老师(王阳明)说:“ 天命之谓性 ,天命是人的本性。 率性之谓道 ,本性就是道。 修道之谓教 ,道就是教学。 ” 注释: 1. "天命之谓性":这里的“天命”指的是天赋予人的生命或本质,而“性”则是人的本性、本质。这是对人性的一种理解,认为人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是天赋予的。 2.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二十六 告子认为人性本恶,是因为人的本性中没有善和不善的区分。他坚持这个观点,并且认为这是人性的本质。他认为,人性中有善有恶,这是因为受到了外界事物的影响。这种观点是有偏颇的。如果只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就会陷入一个误区。因为,人性本身是没有善恶之分的,只是由于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才产生了善恶之分。 如果能够理解到这一点,就能够真正理解到人性的本质
译文 问:“‘不睹不闻’是说本体,‘戒慎恐惧’是说功夫吗?” 答:“这里需要相信本体本就是‘不睹不闻’的,也是‘戒慎恐惧’的,只是‘戒慎恐惧’不曾在‘不睹不闻’上加得些子。如果真正理解了,就会认为‘戒慎恐惧’本身就是本体,而‘不睹不闻’是功夫。” 注释 - “不睹不闻”:指达到一种超然物外、不被外界事物所干扰的状态。这是一种哲学上的修养状态,强调内心的宁静和对外界的超越。 - “戒慎恐惧”
【注释】 1. 异端:指与正统思想或道德观念相悖的学说。 2. 愚夫愚妇:泛指普通的百姓。 3. 同德:指与普通人有相同德行的人,这里指那些与普通人没有区别的思想或行为。 4. 异端:指与普通人有不同德行的人,这里指那些与普通人有不同思想或行为的人。 【译文】 有人问“什么是异端?”先生回答:“与普通人没有区别的,是同德;与普通人有不同德行的,是异端。”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