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注释】 1. 友(朋友),静坐,见:观察。有问:有所探求。 2. 驰:急,快。答:回答。 3. 吾昔居滁时:我过去住在滁州的时候。 4. 见:看到。诸生:指学生,这里泛指学者们。知解:知识理解。口耳异同:口头的、耳朵听到的各种不同的见解。 5. 姑教之静坐:姑且让他们静心坐着。 6. 窥见:观察到,见到。光景:景象,情景。 7. 颇:相当。收:收到效果。 8. 渐:逐渐地。喜静厌动
译文 问:“通晓昼夜之道而知”。 先生回答说:“良知本来就是知道昼和夜的。” 又问:“人睡熟时,良知也就不知道了?” 先生说:“不知道为什么一声呼唤就应?” 又问:“良知经常知道,怎么可能有睡熟的时候?” 先生说:“向晦宴息,这是自然的常理。夜来天地混沌,形色俱泯,人的耳目无所睹闻,众窍俱翕,这就是良知收敛凝聚之时。天地既开,万物露生,人的耳目有所睹闻,众窍俱辟,这就是良知妙用发生之时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如何实践“良知”的讨论。王阳明,明朝著名哲学家,他的学说强调“心即理”和“知行合一”。在《传习录》中,他通过门人的对话形式探讨了“良知”的实践。 诗句释义: - 一友问功夫:“功夫欲得此知时时接续,一切应感处反觉照管不及,若去事上周旋,又觉不见了。” - 此句表达了对功夫持续性和应对变化的挑战。 - 先生曰:“此只认良知未真,尚有内外之间。我这里功夫不由人急心
注释: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十七 又说:“功夫不是透彻这个真机,怎么能充实光辉?如果能透彻,不让你聪明知解接得过来,需要心中垃圾完全化掉,不让有丝毫沾带。” 译文: 又说:“功夫不是透彻这个真机,怎么能充实光辉?如果能透彻,不让你聪明知解接得过来,需要心中垃圾完全化掉,不让有丝毫沾带。” 赏析: 这句话出自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传习录》。王阳明认为
诗句 王汝中与省曾侍坐时,先生(朱熹)手持扇子,命令他们使用。省曾恭敬回答不敢。 译文 王汝中和黄省曾在座席上坐着的时候,朱熹拿着扇子对他们说:“你们使用扇子。”黄省曾站起来回答说:“不敢。”朱熹说:“圣人的学问不是这样被束缚和痛苦,不是假装成道学的样子。”王汝中说:“我通过‘孔子和子路、冉求、公西华谈论志向’一章,可以略见一斑。” 注释 1. “王汝中与黄省曾侍坐”:王汝中和黄省曾
【注释】: 1. 先生:指陆九渊,字元静。 2. 少年:年纪小的学者或读书人。 3. 解:了解、懂得。 4. 志:志向。 5. 博:广泛。 6. 简易之规:简单的方法。 7. 今人:现在的学者或读书人。 8. 差:有误、不对。 【译文】: 陆九渊说:“元静,你年轻,也应该理解‘五经’,而且你的志向也很好。但是,圣人教导人们的时候,只是希望他们简单易懂。用现代人好博的心来看
这首诗是王阳明的《传习录》中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他的良知论。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1. 先生曰:“良知是造化的精灵。” 注释:先生,指的是王阳明。良知,是指人的天性本善。这里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宇宙万物的灵性和智慧,就像天地间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运行一样。 2. 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 注释:这些精灵,在这里指的是良知。它们既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
诗句释义: 1. 问:“志士仁人”章。 - 提问的是关于志士仁人的章节。 2. 先生曰: - 这是王阳明(字阳明,号王守仁)回答门人黄省曾的提问。 3. 只为世上人都把生身命子看得太重: - 因为世界上的人都过于看重自己的生命和后代的生命,认为生命和后代的生命至关重要。 4. 不问当死不当死,定要宛转委曲保全: - 人们不论是否应该牺牲生命,都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保护自己的生命和后代的生命。 5.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道德修养和自我反省的重要性。以下是逐句的翻译、注释和赏析: 1. 问:“叔孙武叔毁谤仲尼,大圣人如何犹不免于毁谤?” 译文:有人问:“叔孙武叔诋毁孔子,伟大的圣人如何还会遭受毁谤呢?” 注释:叔孙武叔(Zhuge Wu),春秋时期鲁国人,曾诋毁孔子。这里用叔孙武叔的行为来比喻对孔子的诋毁。 2. 先生曰:“毁谤自外来的,虽圣人如何免得?” 译文:先生说:“诋毁诽谤来自外界
何廷仁、黄正之、李侯璧、汝中、德洪侍坐。 先生(指王阳明)看着他们,然后说:“你们的学习没有进步,只是没有立志。” 侯璧(李侯璧)站起来回答说:“我也愿意立志。” 先生说:“难说不立志,但不一定非要成为圣人。” 侯璧说:“我愿意立必成为圣人的志。” 先生说:“你真有圣人的志向,良知上再无不尽。良知上留有其他念头,便不能保证一定成为圣人。” 洪初(德洪)听说时心中还不太服气,听说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