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何廷仁、黄正之、李侯璧、汝中、德洪侍坐。 先生(指王阳明)看着他们,然后说:“你们的学习没有进步,只是没有立志。” 侯璧(李侯璧)站起来回答说:“我也愿意立志。” 先生说:“难说不立志,但不一定非要成为圣人。” 侯璧说:“我愿意立必成为圣人的志。” 先生说:“你真有圣人的志向,良知上再无不尽。良知上留有其他念头,便不能保证一定成为圣人。” 洪初(德洪)听说时心中还不太服气,听说到这里
这首诗出自明代王阳明的《传习录·门人黄省曾录》。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和注释,以及对其内容的赏析。 原文: 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翻译: 没有固定的准则,也没有固定的标准。 解析: “无适也”指的是没有任何固定的原则或标准,强调事物本身没有既定的方向性。“无莫也”同样表示没有绝对的标准,意味着事物本身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或者界限。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六》。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原文: 问:“‘逝者如斯’,是说自家心性活泼泼地否?” 译文: “你问:‘‘逝者如斯’,这是在说我的心性活泼跳动吗?” 注释: 1. “逝”在这里是动词,意为流逝、逝去。 2. “斯”在这里是代词,指代“逝者”。 3. “说”在这里是指阐述、说明。 4. “自家”指的是自己的内心或本性。 5.
译文: 先生曰:“孔子无不知而作,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此是圣学真血脉路。” 注释: 1. 无不知(wú jūn zǒu):没有不知道的。表示知识渊博。 2. 圣学(shèng xué):指儒家经典中的圣人之学,即儒家学说。 3. 真血脉路:真正的学问和修养的路径。 赏析: 这是一句非常经典的名言,表达了孔子对学习的态度和追求。他认为,无论多么博学的人,都会有不懂的地方。因此,他鼓励人们要不断学习
诗句 又曰:“诸君功夫,最不可‘助长’。上智绝少,学者无超入圣人之理。一起一伏,一进一退,自是功夫节次。不可以我前日用得功夫了,今却不济,便要矫强做出一个没破绽的模样,这便是‘助长’,连前些子功夫都坏了。此非小过。譬如行路的人遭一蹶跌,起来便走,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样子出来。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
这首诗是王阳明的《传习录》中的一部分,主题是关于“道心”和“人心”的讨论。以下是逐句释义: 1. 问道心、人心。 - “问道心、人心”表示在探讨什么是真正的内心(即心)或真正的本性(即道)。 2. 先生曰:“‘率性之谓道’,便是道心,但着些人的意思在,便是人心。” - 这句话表达了王阳明关于道心和人心的理解。他认为“率性之谓道”是理解道心的关键,即人的本性是自然而然地体现为道的状态。然而
【诗句】 问:“‘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愚的人与之语上尚且不进,况不与之语,可乎?” 【译文】 弟子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不能与他们谈论高深的道理’,那么对于愚蠢的人与其讨论高尚的道理,难道不会感到沮丧吗?更何况是根本不和他们交谈,这可能吗?” 【注释】 1. “中人以下” —— 指的是资质、修养处于中等水平以下的人。 2. “不之语” —— 指不跟他们交谈。 3. “不可以语上” ——
诗句:刘君亮要在山中静坐。 译文:刘君亮想要在山中静心修习。 注释:刘君亮,指刘念兹,是明代学者、文学家,他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修行和静心的向往。山中,指的是隐居山林,远离尘嚣的环境。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刘念兹对于追求心灵平静的渴望,他认为如果只是单纯地追求内心宁静,可能会导致一种骄惰之气的产生。相反,如果能够在不厌弃外界事物的前提下,保持内心的平静,那么这种修养才是真正的修行之道
【注释】 问:“《易》,朱子主卜筮,程《传》主理,何如?” 先生曰:“卜筮是理,理亦是卜筮。天下之理孰有大于卜筮者乎?只为后世将卜筮专主在占卦上看了,所以看得卜筮似小艺。不知今之师友问答,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类,皆是卜筮。卜筮者,不过求决狐疑,神明吾心而已。《易》是问诸天,人有疑,自信不及,故以《易》问天。谓人心尚有所涉,惟天不容伪耳。” 【赏析】
【诗句】 问:“‘思无邪’一言,如何便盖得三百篇之义?” 【译文】 问道:“‘思无邪’这一句话,怎样就能概括《诗经》三百篇的义理呢?” 【注释】 1. “思”:思考,意念。 2. “无邪”:没有恶意。 3. “三百篇”:指《诗经》,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 4. “盖”:涵盖,包罗。 5. “六经”:儒家经典,包括《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春秋》。 6. “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