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诗句】 问:“‘思无邪’一言,如何便盖得三百篇之义?” 【译文】 问道:“‘思无邪’这一句话,怎样就能概括《诗经》三百篇的义理呢?” 【注释】 1. “思”:思考,意念。 2. “无邪”:没有恶意。 3. “三百篇”:指《诗经》,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 4. “盖”:涵盖,包罗。 5. “六经”:儒家经典,包括《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春秋》。 6. “贯通”
诗句释义: - “志于道”:立志于追求道德真理。 - “只”:“只是”强调,这里指的是仅仅。 - “含下面数句功夫”:蕴含着后面几章的内容和功夫。 - “自住不得”:自己无法控制或保持。 - “譬如做此屋”:比喻建造房子。 - “‘志于道’是念念要去择地鸠材’:指在立志于追求道德真理的过程中,需要精心选择合适的场所和材料。 - “经营成个区宅”:指经过努力建设,形成了一个有秩序的环境。 -
译文: 问:“‘生之谓性’,告子也说得对,孟子又如何否定它?” 先生回答:“这确实是性,但告子只看到了一方面,不了解它的全貌。如果了解它的全貌,那么这种说法也是正确的。孟子也说:‘形色,天性也。’这也是指气来说。” 又说:“普通人随意地谈论和行为,都声称这是按照自己的心性来的,这就是所说的‘生之谓性’。然而却存在偏差。如果了解了它的全貌,按照我的良知来表达和行动,就会是恰当的
诗句 问:“读书所以调摄此心,不可缺的。但读之之时,一种科目意思牵引而来,不知何以免此?” 译文: “读书是为了调摄我们的内心,这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在学习的时候,各种科目的内容会引发我们的兴趣,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不能避免这种感觉。” 注释 - 问:提问。 - 读书所以调摄此心: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调摄自己的内心,使之平静和清明。 - 不可缺的:非常重要,不可或缺。 - 但读之之时
译文: 先生有一天外出游览禹穴,看到田间的禾苗说:“能有多少时间,又长得这么高了!” 范兆期在旁边说:“这只是有根。学问能够自己生根,也不愁没有生长。” 先生回答说:“人谁没有根?良知就是天赋予的灵根,自然生生不息;但受到私欲的拖累,将这颗根戕贼遮蔽,便不能发芽生长罢了。” 注释: - 传习录:这是王阳明心学的一部重要著作。 - 卷下:表示这是《传习录》的第二卷。 - 门人黄修易
诗句: 一友常易动气责人。 译文: 一位朋友经常容易激动地指责他人。 注释: 1. 一友:指的是一位朋友。 2. 常易:经常容易。 3. 动气:激动、发怒。 4. 责人:指责他人。 5. 先生:此处指王阳明(王守仁),是这首诗的作者或注解者。 6. 警之:警告他。 7. 学须反己:学习需要反省自己。 8. 若徒责人:如果只是责备别人。 9. 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只看到别人的不对
诗句 “佛怕父子累,却逃了父子;怕君臣累,却逃了君臣;怕夫妇累,却逃了夫妇。都是为了个君臣、父子、夫妇着了相,便须逃避。如吾儒有个父子,还他以仁;有个君臣,还他以义;有个夫妇,还他以别。何曾着父子、君臣、夫妇的相?” 译文 佛教(佛家)担心父子关系带来的拖累,于是逃离了父子之爱;担心君臣之间的牵绊,于是避开了政治责任;担心夫妻间的纠葛,同样选择了逃避。他们逃避的是因君臣、父子
诗句 “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圣人本体明白,故事事知个天理所在,便去尽个天理。不是本体明后,却于天下事物都便知得,便做得来也。” 译文 圣人什么都知道,只是知道天理;什么都能做,只是能发挥天理。圣人的本性是清晰的,所以对任何事情都了解天理在哪里,就去做天理。如果不需要知道的事物,圣人就不会去了解;需要知道的事物,圣人自然会向他人询问。如‘子入太庙,每事问’之类
【诗句】 黄勉叔问:“心无恶念时,此心空空荡荡的,不知亦须存个善念否?” 【译文】 黄勉叔问道:“当内心没有恶念存在时,内心是空洞而寂静的,但是否也需要保持一个善念呢?” 【注释】 1. 黄勉叔:此处指提问者。 2. 心无恶念时:指没有恶念在心中存在。 3. 此心空空荡荡的:形容内心空虚,寂静如空。 4. 知亦须存个善念否:意为即使知道不应该有恶念,但也应当保留一个善念。 5.
【注释】 1. 门人:指孔子的弟子。黄修易录:是王阳明的学生黄修易对《传习录》所作的记录,三:指卷下第三篇。2. 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3. 格物:是儒家经典中的一种方法,意在通过对事物的研究理解,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4. 根本(本原):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或基础。5. 精明:聪明明慧。6. 无根本的学问:没有基础和源头的知识。7. 精神衰迈:形容年老体衰,精力不济。8. 憔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