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问:“释氏亦务养心,然要之不可以治天下,何也?”

先生曰:“吾儒养心,未尝离却事物,只顺其天则自然,就是功夫。释氏却要尽绝事物,把心看到幻相,渐入虚寂去了,与世间若无些子交涉,所以不可治天下。”

诗句解读

  1. 或问:“释氏亦务养心,然要之不可以治天下,何也?”: 有人质疑说,佛教也非常重视内心的修养,但最终无法用来治理国家,为什么呢?
  2. 先生曰:“吾儒养心,未尝离却事物,只顺其天则自然,就是功夫。释氏却要尽绝事物,把心看到幻相,渐入虚寂去了,与世间若无些子交涉,所以不可治天下。”: 先生说,我们儒家重视心灵的修养,从未脱离过事物,只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和原则来修养自己。而佛教则要求摒弃所有事物,将心灵引向幻相,渐渐进入虚无寂静的状态,与外界没有任何联系,因此它不能用来治理国家。

译文
有人问我:“佛教也注重内心的修养,但它最终无法用来治理国家,这是为什么?”
我回答说:“我们儒家强调内心修养,从不脱离实际的事物,只是顺应自然的原则来修养自己。相比之下,佛教则要求彻底抛弃所有的事物,将心灵引向幻相,渐渐进入虚无寂静的状态,与外界没有任何联系,因此它无法用来治理国家。”

注释

  • 释氏:指的是佛教中的禅宗修行方法,强调通过断绝一切执着于外在事物的妄想来达到内心的清净。
  • 务养心:即致力于修身养性。
  • :然而、但是的意思。
  • 不可治天下:即不能用来治理国家。
  • 吾儒:指儒家学派。
  • 养心:即涵养心性、修身养性。
  • 顺其天则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和原则。
  • 功夫:此处指修养身心的过程和方法。
  • 释氏却要尽绝事物:佛教认为应彻底抛弃对现实世界的一切执着。
  • 把心看到幻相:将心灵引向虚幻不实的观念。
  • 渐入虚寂去了:逐渐进入无欲无求的虚无境界。
  • 与世间若无些子交涉:与外界没有任何联系。
  • 不可治天下:即不能用来治理国家。
  • :询问。
  • 吾儒:指儒家学派。
  • 养心:即涵养心性、修身养性。
  • 未尝离却事物:从未脱离实际的事物。
  • 只顺其天则自然:遵循自然的法则和原则来修养自己。
  • 便是功夫:即为修养的要领。
  • 释氏:指佛教中的禅宗修行方法,强调通过断绝一切执着于外在事物的妄想来达到内心的清净。
  • 要之不可以治天下:即最终不能用来治理国家。
  • 何也:为什么?
  • 先生曰:先生回答说。
  • 吾儒:指儒家学派。
  • 养心:即涵养心性、修身养性。
  • 未尝离却事物:从未脱离实际的事物。
  • 只顺其天则自然:遵循自然的法则和原则来修养自己。
  • 就是功夫:即为修养的要领。
  • 释氏:指佛教中的禅宗修行方法,强调通过断绝一切执着于外在事物的妄想来达到内心的清净。
  • 却要:却要……的意思。
  • 尽绝事物:彻底抛弃所有的事物。
  • 把心:将心灵引向。
  • 看到:引向。
  • 幻相:虚幻不实的现象。
  • :逐渐的意思。
  • 入虚寂:进入虚无寂静的状态。
  • 世间:世俗世界。
  • 若无”些子”交涉:与外界没有任何联系。
  • 所以:即因此。
  • 不可治天下:即不能用来治理国家。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示了儒家和佛教关于修养心性的不同观点及其在治国理念上的差异。儒家主张通过顺应自然的法则来修养自身,追求与社会和谐共存的理想状态;而佛教则强调通过完全舍弃对现实的执着,以达到超脱世俗的境界。两种思想虽然出发点不同,但在终极目标上都未能有效治理国家,这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政治理想与哲学思考之间的复杂关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