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曰:“孟子不动心与告子不动心,所异只在毫厘间。告子只在不动心上着功,孟子便直从此心原不动处分晓。心之本体原是不动的;只为所行有不合义,便动了。孟子不论心之动与不动,只是‘集义’,所行无不是义,此心自然无可动处。若告子只要此心不动,便是把捉此心,将他生生不息之根反阻挠了,此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孟子‘集义’工夫,自是养得充满,并无馁歉,自是纵横自在,活泼泼地,此便是浩然之气。”
诗句解析
这首诗是王阳明(王守仁)在《传习录》中关于孟子和告子不动心的理论的阐述。王阳明通过比较孟子和告子的不动心理论,强调了“集义”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所行之事符合道德标准,内心自然不会动。
译文
孟子和告子的不动心之间的区别只在毫厘之间。告子仅在不动心中下功夫,而孟子则从心原本不动的状态开始理解。心的本质原本是不动的;只是因为行为与道义不符,才动了。孟子不论心的动静,只是专注于“集义”,他的行动无不符合道义,这样内心自然无法动。如果告子只关注心不动,就会阻碍他生生不息的根本,这不是徒然无益,反而有害。孟子的“集义”功夫,自能充满养得饱满,没有任何匮乏,自然是自由自在,充满生机。这就是浩然之气。
关键词注释
- 传习录:即《传习录》,王阳明的著作。
- 先生曰:指王阳明的言论。
- 孟子不动心与告子不动心:这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核心观点,指的是人们面对诱惑或困境时的内心状态。孟子主张人皆有良知,面对不义之事,内心会有所触动,但这种感受并不是坏事,因为正是这种感受激发了人的道德觉悟。告子则主张人皆有私欲,面对不义之事,人的内心会有所动摇,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就有不道德的行为,因为人的私欲也是可以控制和调节的。
- 所异只在毫厘间:指孟子和告子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对“不动心”的理解上。孟子认为,当面临诱惑或困难时,人的内心会有所感触,但这并不代表人就会放弃追求真理、正义和善良。而告子则认为,面对诱惑或困难时,人的内心可能会动摇或动摇,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就会放弃追求真理、正义和善良。
- 所行有不合义:这里指的是人们在行动时是否遵循道德原则和规范。当人们的行动与道义相符时,他们的内心会有所触动;而当他们的行动违背道义时,他们的内心深处就会受到影响。
- 集义:这里的“集”可以理解为积累、聚集的意思,“义”则是指道德原则和规范。集义就是不断地积累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的道德观念更加成熟、完善。
- 所行无不是义:这意味着一个人的行动都是符合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没有违背道义的地方。这样的行动不仅能够体现个人的道德品质,还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 心之本体原是不动的:这里的“心之本体”指的是人内心的本源、本性。王阳明认为,人内心的本源、本性是恒定不变的,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即使面对诱惑或困难时,人的内心也会坚守本心,不为其所动摇。
- 只是把捉此心:这里的“把捉”可以理解为束缚、限制的意思。把捉此心意味着束缚、限制人内心的发展和成长。
- 把他生生不息之根反阻挠了:这里的“生生不息之根”指的是人生命发展的动力源泉。阻挠这个动力源泉意味着阻碍人生命的成长和发展。
-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这意味着这种做法不仅不能带来任何益处,反而会带来危害。
- 集义工夫:这里的“集义”可以理解为积累、凝聚的意思。“工夫”则是学习和修行的过程。集义工夫是指通过不断地学习、思考和实践来积累自己的道德修养。
- 浩然之气:这里的“浩然之气”指的是高尚、纯洁、坚定的气质。浩然之气是一种内在的气质,它能够使人保持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