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诗句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直录 · 九 问:“《修道说》言‘率性之谓道’,属圣人分上事;‘修道之谓教’,属贤人分上事。” 译文 有人问:“在《修道说》中说,‘率性之谓道’是关于圣人的事情;而‘修道之谓教’则属于贤人的事情。” 注释 - 率性:指按照本性行事。 - 修道:指修养道德。 - 圣人:指道德高尚的人。 - 贤人:指道德修养较高的人。 - 分上事情
【诗句】 问“知行合一”。 【译文】 询问关于“知行合一”的问题。 【注释】 - “知行合一”:指知识与行动是不可分割的,一个认知(知)的瞬间就是实际行动(行)。 【赏析】 这是王阳明在回答门人黄直的问题时所讲的一段话。王阳明认为人们往往将“知”和“行”分开理解,认为只要心中有知,就可以付诸行动;但在实际生活中,当一个人有不良念头或意图时,如果不及时制止,这种念头就可能成为行动的驱动力
这首诗是王阳明(1472-1529)的弟子陈九川记录的“传习录”中的一篇。诗中描述了陈九川在思考问题时,有时会陷入对问题的过度思考和纠结,甚至感到难以自拔。但王阳明告诉他,只要在良知上着力,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下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九川问:“自省念虑,或涉邪妄,或预料理天下事,思到极处,井井有味,便缱绻难屏,觉得早则易,觉迟则难,用力克治,愈觉捍格,惟稍迁念他事,则随两忘。”
这首诗的内容是关于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思想的。王阳明认为,真正的学问不是脱离实际去空谈理论,而是在处理实际事务中通过实践来学习和理解知识。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 有(有一个)一个(属于)官(官员),(因为)久听讲先生之学(长久聆听先生的学说),曰:“此学甚好,只是簿书讼狱繁难,不得为学。”(这位官员说):“先生的学很好,只是忙于处理公文和诉讼案件非常繁琐,无法从事学习。” -
翻译: 在虔州即将返回时,门人陈九川录了一首诗来告别先生:“良知何事系多闻,妙合当时已种根。好恶从之为圣学,将迎无处是乾元。” 先生(王阳明)说:“如果你没有学习这些学问,你怎么会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呢?‘好恶从之’是从什么中来的?” 敷英(张敷英)在座席上回答说:“确实如此。我曾经读过先生的《大学古本序》,但是不明白他所说的是什么。等到我听了他的讲解一段时间后,才开始了解其中的一些大意。”
诗句 九川问:“此功夫却于心上体验明白,只解书不通。” 译文 陈九川问:“这种功夫需要在内心体验才能理解透彻,只是读书却没有领会到精髓。” 注释 1. 「九川」:指陈九川。 2. 「问」:询问的意思。 3. 「此功夫」:指前文提到的某种修行或学问的精深之处。 4. 「于心上体验明白」:在内心深刻体会并理解。 5. 「只解书不通」:仅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却无法真正理解和体会。 6.
诗句 1. 圣人亦是‘学知’,众人亦是‘生知’。 - 关键词解析:此句表明圣人和普通人在知识获取方式上的差异。圣人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知识,而普通人则直接从天生的本性中获得知识。 2. 这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兢兢业业,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学,只是生的分数多,所以谓之‘生知、安行’。 - 关键词解析:良知是指人天生的善性和道德感,这里强调每个人都有这种良知
【注释】 1.传习录:即《王阳明全集》卷三,是王阳明的弟子黄直整理其师语录而编成的集子。 2.门人:这里指弟子。 3.二:第二篇。 【译文】 先生说:“圣贤并不是没有功业气节,但只要循着这天理就是道,不可以用事功气节来名之。” 【赏析】 这是王阳明关于“良知”和“天理”的观点。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一种天生的善性,它要求人们按照这种本性行事,而不是追求功利与名声。他进一步阐释说
“发愤忘食”是圣人的志向,真是没有止境。“乐以忘忧”是圣人的方法,真是没有忧愁。恐怕不一定说得到了或者没有得到吧? 这首诗出自《论语·述而》。其中,“发愤忘食”和“乐以忘忧”是孔子的名言。孔子认为,真正的学者应当把学习和研究学问作为自己生活的第一要务,他们甚至会忘记吃饭、睡觉,只为了追求真理。孔子还认为,真正的学者应当以快乐为乐,不以忧愁为乐。他甚至愿意在面对困难时也保持乐观的心态。 在诗中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传习录》的相关知识,是一道以理解为主的试题,难度较大。解答此类试题时,考生要通读诗文,把握诗歌内容,注意答题要点,根据选项来作答,本题的考点是文学文化类文本阅读。 “正德乙亥,九川初见先生于龙江。先生与甘泉先生论‘格物’之说。甘泉持旧说。先生曰:“是求之于外了。”甘泉曰:“若以格物理为外,是自小其心也。”九川甚喜旧说之是。先生又论‘尽心’一章,九川一闻却遂无疑。“(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