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诗句 - 在虔与于中、谦之同侍:在虔,指地点或环境,可能指的是一个特定的场合或位置。“与于中、谦之同侍”表明陈九川(字子华)和另一位名叫于中的人以及另一位名叫谦之人一起侍奉王阳明(字文成,号阳明)。 -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圣人形象或理想。这里的“圣人”可能是指道德的楷模、理想的人格典范。 - 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这里表达的是人们往往因为自信不足而无法发挥自己的潜能
诗句: 于中、国裳辈同侍食。 译文: 于中、国裳等人在一起进食。 注释: 1. 于中:人名,此处指的是与国裳一起的人。 2. 国裳:人名,此处指的是与于中一起的人。 3. 同侍食:在一起共同进餐。 赏析: 这首诗是《传习录》中的一部分,记录了王阳明先生对饮食的一番教诲。他首先指出,饮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养生,而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如果食物只是简单地被储存在肚子中,那么这些食物就不能被消化吸收
诗句 “先生问:‘九川于‘致知’之说体验如何?’” - 注释:这里询问的是陈九川对于“致知”这一理念的理解或体验。 “九川曰:‘自觉不同。往时操持常不得个恰好处,此乃是恰好处。’” - 注释:陈九川表达了他与以往不同的认识,并指出自己在过去总是无法掌握到事情的恰到好处之处,但现在已经找到了正确的方法。 “先生曰:‘可知是体来与听讲不同。我初与讲时,知尔只是忽易,未有滋味。只这个要妙
诗句释义: 1. 九川问曰:“伊川说到体用一原、显微无间处,门人已说是泄天机。先生‘致知’之说,莫亦泄天机太甚否?” - 伊川: 指程颢(即程颐,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对儒家思想有重要的贡献。 - 体用: 在哲学上指的是物质与精神、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 显微无间处 指的是细微之间没有间隔,形容事物之间界限模糊,相互渗透的状态。 - 门人: 指程颐的门生弟子
诗句 庚辰往虔州再见先生,问:“近来功夫虽若稍知头脑,然难寻个稳当快乐处。” 译文 庚辰年(1570年),我再次拜访了阳明先生,并询问他: “近来我的功夫虽有些许理解,但难以找到一种真正的快乐之处。” 注释 - 庚辰年:指1570年。 - 再拜访:表示第二次前往拜访。 - 功夫:这里指的是学问或修行。 - 稍知头脑:略微有一些理解,但还不够深入。 - 难寻个稳当快乐处
这首诗出自《传习录》,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弟子陈九川在门人中记录的一篇文章。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又曰:“知来本无知,觉来本无觉,然不知则遂沦埋。”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人们对于“知”和“觉”的理解,其实都是源自于我们的主观认知。当我们开始思考的时候,我们就已经产生了一种认识,这种认识又被称为“知”。同样地,当我们开始有所感受,有所觉悟的时候,我们也就有了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又被称为“觉”
【注释】 箴规指摘:指出缺点。 诱掖奖劝:引导激励,给予鼓励。 委曲谦下:委婉谦逊地对待。 宽以居之:宽厚待人。 【赏析】 这是一篇记录王阳明与门人陈九川对话的文献,主要讲述了如何正确处理与朋友之间的交往关系。 王阳明认为,朋友之间应该少有批评和指责,多有鼓励和帮助。也就是说,我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应该尽量做到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而是以包容的心态去对待对方。 王阳明告诫陈九川,与朋友讨论学问时
这首诗是王阳明的《传习录》中的一段,记录了陈九川(陈献章)病重在虔州时的对话。王阳明对陈九川说:“病物亦难格,觉得如何?”意思是说疾病很难控制,你感觉如何?陈九川回答:“功夫甚难。”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修行是非常困难的。王阳明接着说:“常快活便是功夫。” 这里的“快活”是指心情愉悦,无忧无虑,而“功夫”则是指修行和修养的过程。王阳明认为,只要心情愉快,无忧无虑,就达到了修行和修养的最高境界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点字词的赏析。“先生曰”四字是全诗的起头语,点明此乃王阳明先生的言论,表明这是先生的教诲之言。“看得透彻”四字,说明阳明心学注重实践,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随他千言万语,是非诚伪”两句是说,对于各种言论,只要用心去体察、去辨别,就能分清真伪,识别是非,不受蒙蔽。“合得的便是,合不得的便非”一句是说,凡是合乎自己心意的,就是对的;不合自己的心意的,就是错的
崇一曰:“先生‘致知’之旨发尽精蕴,看来这里再去不得。” 译文:崇一说:“先生‘致知’的教义已经阐述得淋漓尽致,似乎在这里已经没有可再深入探讨的地方了。” 注释:崇一,指陈九川,门人之一。这里的“去不得”指的是无法再深入讨论的意思。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崇一对先生教义的深度理解,他意识到这些教义已经非常全面和深刻,可能不需要更多的讨论和解释。这也体现了他对先生的敬佩之情。 先生曰:“何言之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