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诗句 传习录·卷下·门人陈九川录·一 先生曰:“惜哉!此可一言而悟,惟?所举颜子事便是了。只要知身、心、意、知、物是一件。” 九川疑曰:“物在外,如何与身、心、意、知是一件?” 先生曰:“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指心之发动处,谓之意
【注释】 1. 这:指良知。 2. 随他:任凭他。 3. 多少:许多,很多。 4. 邪思:邪恶的念头。 5. 枉念:错误的意念。 6. 这里一觉:在这里睡一觉。 7. 都自消融:全都消失了。 8. 灵丹一粒:比喻良知就是神奇的仙丹。 9. 点铁成金:比喻以良知为药,可以点石为金,化恶为善。 【赏析】 这是一段关于良知修炼的心得体会。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正心、诚意之说
诗句解析 1. "九川问:“近年因厌泛滥之学,每要静坐,求屏息念虑,非惟不能,愈觉扰扰。” - 九川提问:近年来他因为厌倦泛滥无根的学说,想要通过静坐来排除杂念,但发现不仅做不到,反而更加心烦意乱。 2. "先生曰:“念如何可息?只是要正。” - 先生回答:他认为,要消除杂念,关键在于内心的纯正。 3. "曰:“当自有无念时否?” - 九川又问:是否真的存在没有杂念的时候? 4.
诗句 问:“静坐用功,颇觉此心收敛;遇事又断了,旋起个念头去事上省察;事过又寻旧功,还觉有内外,打不作一片。” 译文 问:“我通过静坐来修行,感觉内心的杂念逐渐减少。但当我面对事务时又会感到心绪纷乱,随即产生一些思考去审视事务。事务结束后,我又在寻找以前学到的功夫,却觉得内心既有外界的东西,又有内在的杂念,这就像一片混乱一样。” 注释 1. “传习录”:这是王阳明的心学著作之一
这首诗是王阳明(名:王守仁),字:阳明,号:阳明子,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他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尊为“心学”的开山鼻祖。 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 1. "问:陆子之学何如?" - 这句对话表明了两人之间的学术交流。"陆子"指代的是陆王学派的代表性人物,"学"则是指学术或学问。 2. "先生曰:'濂溪、明道之后,还是象山,只是粗些。'" - "濂溪"指的是周敦颐
诗句: - 甘泉用功,所以转得来。当时与说‘亲民’字不须改,他亦不信。今论‘格物’亦近,但不须换物字作理字,只还他一物字便是。 - 后有人问九川曰:“今何不疑物字?” - 曰:“《中庸》曰:‘不诚无物’,程子曰:‘物来顺应’,又如‘物各付物’‘胸中无物’之类,皆古人常用字也。” 译文: 先生(王阳明)说:“我之所以能取得学问上的成功,是因为我在学习时用心专一
【诗句】 门人陈九川录·三 又问:“用功收心时,有声色在前,如常闻见,恐不是专一。” 曰:“如何欲不闻见?除是槁木死灰,耳聋目盲则可。只是虽闻见而不流去便是。” 曰:“昔有人静坐,其子隔壁读书,不知其勤惰。程子称其甚敬。何如?” 曰:“伊川恐亦是讥他。” 【译文】 门人说:“我在专心致志地修炼的时候,总是耳边响起各种声音,眼前出现各种景象,就像我平常经常看到听到的那样,这会不会影响我的修炼呢
【解析】 “右南大吉录 · 教约 · 一”,是《传习录》的卷目,属于教学篇。该篇主要论述教育的目的、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其中“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遍询诸生,在家所以爱亲敬长之心,得无懈忽未能真切否?温?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践否?往来街衢步趋礼节,得无放荡未能谨饬否?一应言行心术,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这几句是针对学生的提问而作答,意思是“你们每天早上起床后
【注释】 1. 右南大吉录:这是王阳明《传习录》中的一部分,其中“右”是“在上位的”的意思,“南”表示方位,“大吉”指的是吉祥之意。 2. 教约:即教育规范或教学大纲 3. 三:此处指三个部分,可能是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进行讲解。 4. 凡习礼:学习礼仪。 5. 澄心肃虑:清静自己的内心,使思想集中。 6. 审其仪节:仔细观察礼仪的规则和程序。 7. 度其容止:了解礼仪中的容貌举止。 8.
【诗句】: 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 【译文】: 每天的功课,首先要考察品德,其次是背诵和阅读书籍,再次是学习礼仪或者模拟课程,然后是反复诵读书籍并讲解,接着是唱歌诗词。所有学习礼仪和诗歌的科目,都是为了保持孩童般的纯真之心,使他们乐于学习而不会感到厌倦,无暇顾及邪恶之事。教育者如果知晓这一点,就知道该如何施教了。 【注释】: 1. 每日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