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诗句】: 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 【译文】: 每天的功课,首先要考察品德,其次是背诵和阅读书籍,再次是学习礼仪或者模拟课程,然后是反复诵读书籍并讲解,接着是唱歌诗词。所有学习礼仪和诗歌的科目,都是为了保持孩童般的纯真之心,使他们乐于学习而不会感到厌倦,无暇顾及邪恶之事。教育者如果知晓这一点,就知道该如何施教了。 【注释】: 1. 每日工夫
诗句 传习录 · 卷中 · 答聂文蔚 · 二 夫“必有事焉”只是“集义”,“集义”只是“致良知”。说“集义”则一时未见头脑,说“致良知”即当下便有实地步可用工。故区区专说致“其良知”。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著实去致良知,便是“诚意”;著实致其良知,而无一毫“意”“必”“固”“我”,便是“正心”。著实致良知,则自无“忘”之病;无一毫意必固我,则自无“助”之病。 译文 传习录
这首诗出自于《传习录》,是王阳明(王守仁)的教诲。他告诫教书的人,不能仅注重学生的句读和课业,而应引导他们学习礼仪,培养他们的善良,使他们能够成为有道德、有智慧的人。 下面是逐句的译文: 1.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瘾,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
诗句解释与译文: 1. “传习录 · 卷下 · 右南大吉录 · 教约 · 二”: 这句话表明,这是关于《传习录》的某一部分内容,具体是关于南部的大吉录教约的第二部分。 2. “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 这句话描述了唱歌时应该遵循的原则,包括正确的身体姿态(整容)、清晰的嗓音、均匀的节奏控制、避免过于急促或喧闹
注释: 1. 传习录:这是一本记录王阳明思想的书籍。 2. 卷下:指的是这本书的下一卷。 3. 右南大吉录:是明朝时期的一种教育制度,是一种以儒学为基础的教育体系。 4. 教约:这是一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 5. 四:这是第四点内容。 译文: 在传授知识时,不在于人数多寡,而在于是否精熟。衡量一个人的天赋和才能,能背诵二百个字的人,就可以只教授他一百个字
诗句: “亿、逆、先觉”之说,文蔚谓“诚则旁行曲防,皆良知之用”,甚善甚善!间有搀搭处,则前已言之矣。惟?之言亦未为不是,在文蔚须有取于惟?之言而后尽,在惟?又须有取于文蔚之言而后明。不然,则亦未免各有倚着之病也。 译文: “亿、逆、先觉”这些说法,聂文蔚认为“诚则旁行曲防,都是良知的作用”,非常正确。偶尔有些混淆的地方,前面已经说过了。至于“惟?”的话,也不是不好,聂文蔚需要从中汲取精华
【诗句】: 孟氏“尧、舜之道,孝弟而已”者,是就人之良知发见得真切笃厚、不容蔽昧处提省人。使人于事君、处友、仁民、爱物,与凡动静语默间,皆只是致他那一念事亲、从兄真诚恻怛的良知,即自然无不是道。盖天下之事虽千变万化,至于不可穷诘,而但惟致此事亲、从兄一念真诚恻怛之良知以应之,则更无有遗缺渗漏者,正谓其只有此一个良知故也。事亲、从兄一念良知之外,更无有良知可致得者。故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这首诗是王阳明在《传习录·卷中·答聂文蔚》中的一段论述。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1. 细观文蔚之论,其意以恐尽心、知天者,废却存心、修身之功,而反为尽心、知天之病。是盖为圣人忧工夫之或间断,而不知为自己忧功夫之未真切也。吾侪用工,却须专心致志,在“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上做,只此便是做尽心、知天功夫之始。正如学起立移步,便是学奔走千里之始。吾方自虑其不能起立移步,而岂遽其不能奔走千里
``` 《传习录》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代表作之一,其深刻地探讨了心性之学以及如何实践良知。在《答聂文蔚一》中,王阳明表达了自己对学问、道德修养及与人为善的看法。以下为该诗的逐句释义及其关键词注释: 1. 夫人者,天地之心 - 夫人者:人。 - 天地之心:指人的本性与宇宙的自然法则相通。 - 关键词注释:天地之心,指人的心性与宇宙万物本为一体,强调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 2.
这首诗是王阳明写给聂文蔚的一封回信,信中表达了对聂文蔚学道之深的赞赏和对聂文蔚书信往来的感谢。诗中主要讲述了王阳明在接到聂文蔚的来信后,对其学问的高度评价,同时也对聂文蔚的书信往来表示感谢。 译文: 已作书后,移卧檐间,偶遇无事,遂复答此。 我已经写好了回信,现在躺在床上,偶然之间没有什么事情,就写了这封信给你。 文蔚之学既已得其大者,此等处久当释然自解,本不必屑屑如此分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