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必有事焉”只是“集义”,“集义”只是“致良知”。说“集义”则一时未见头脑,说“致良知”即当下便有实地步可用工。故区区专说致“其良知”。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著实去致良知,便是“诚意”;著实致其良知,而无一毫“意”“必”“固”“我”,便是“正心”。著实致良知,则自无“忘”之病;无一毫意必固我,则自无“助”之病。故说“格、致、诚、正”,则不必更说个“忘、助”。孟子说“忘、助”,亦就告子得病处立方。告子强制其心,是“助”的病痛,故孟子专说助长之害。告子助长,亦是他以义为外,不知就自心上“集义”,在“必有事焉”上用功,是以如此。若时时刻刻就自心上“集义”,则良知之体洞然明白,自然是是非非纤毫莫遁,又焉有“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之弊乎?孟子“集义”“养气”之说,固大有功于后学,然亦是因病立方,说得大段,不若《大学》“格、致、诚、正”之功,尤极精一简易,为彻上彻下,万世无弊者也。

诗句

传习录 · 卷中 · 答聂文蔚 · 二
夫“必有事焉”只是“集义”,“集义”只是“致良知”。说“集义”则一时未见头脑,说“致良知”即当下便有实地步可用工。故区区专说致“其良知”。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著实去致良知,便是“诚意”;著实致其良知,而无一毫“意”“必”“固”“我”,便是“正心”。著实致良知,则自无“忘”之病;无一毫意必固我,则自无“助”之病。

译文

传习录 · 卷中 · 答聂文蔚 · 二
“必有事焉”仅仅是通过“集义”来实现,而“集义”则是通过“致良知”来完成。当谈论“集义”时,人们可能暂时难以理解其深层含义,而谈论“致良知”时,则能立刻体会到实际行动的必要性。因此,这里主要讨论如何通过致良知来实践。在具体事物面前及时地实践良知,就是“格物”;切实地致良知,就是“诚意”;真正地致良知,同时没有任何的“意”“必”“固”“我”,就是“正心”。切实地致良知,自然就没有“忘记”的烦恼;没有任何执着、偏见和自我中心的思想,就没有“依赖”的问题。所以说,谈论“格物”、“致良知”、“诚意”和“正心”,就不需要再谈论其他的了。孟子关于“忘记”、“依赖”的说法,也是针对告子的疾病进行的。告子过分强调内心强制,是“依赖”的表现,因此孟子专门讨论了过度依赖的危害性。告子过分依赖,也是因为他只将外在的“义”视为重要,而没有关注内心“集义”的实践。因此,如果能够时时刻刻都在内心进行“集义”,那么良知的本质就会变得十分清晰,一切是非观念都会毫无遗漏地显现出来,又怎么会有“无法用言语表达,就不必强求于内心;无法从内心得到满足,就不必强求于气质”的问题呢?孟子关于“集义”和“养气”的理论,确实极大地有助于后来的学习者,然而这些理论也是基于特定的病症而提出的,说得过于广泛,不如《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良知”、“诚意”、“正心”的功效更直接、更精练、更易于理解和应用。

注释

  1. “夫”:表示引出下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说”。
  2. “必有事焉”:指要有事情去做或思考。”焉”在这里用作语气词,表示动作发生的场所或原因。
  3. “集义”:指聚集并实现某种意义或价值。
  4. “致良知”:指通过内心的认知和判断力达到良知的自觉。
  5. “说”:指解释或讲述。
  6. “格物”:指对事物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
  7. “诚意”:指真诚地对待他人和自己。
  8. “正心”:指端正自己的内心。
  9. “忘”:忘记了某事或某人。
  10. “助”:帮助或支持。
  11. “告子”:孟子的学生之一,这里特指他对内心强制的批评。
  12. “孟子”:儒家思想家孟子。
  13. “集义”:”养气”:指通过内心的修养和调整来增强内在的力量,使之成为个人行为的驱动力。
  14. “格物”:通过深入观察和分析事物来获取对事物的深刻理解。
  15. “诚意”:”正心”:通过真诚的态度和正直的内心来影响和改善自己的行为。
  16. “养气”:通过持续的自我修养,培养和提升个人的精神状态和内在力量。
  17. “格物”:通过对事物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以获得对事物的全面认识。
  18. “诚意”:真诚地对待他人和自己,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提升个人的道德品质。
  19. “正心”:通过端正自己的心灵,去除杂念和偏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清明。
  20. “忘”:遗忘或忽略。
  21. “助”:辅助或支持。
  22. “告子”:孟子的学生之一,这里特指他对内心强制的批评。
  23. “孟子”:儒家思想家孟子。
  24. “集义”:”养气”:指通过内心的修养和调整来增强内在的力量,使之成为个人行为的驱动力。
  25. “格物”:通过深入观察和分析事物来获取对事物的深刻理解。
  26. “诚意”:真诚地对待他人和自己,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提升个人的道德品质。
  27. “正心”:通过端正自己的心灵,去除杂念和偏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清明。
  28. “养气”:通过持续的自我修养,培养和提升个人的精神状态和内在力量。

赏析

本诗是《传习录》中的一段对话。其中提到了几个重要的哲学概念:“集义”和“致良知”。这里的“集义”可以理解为积累和实践某种价值或意义的过程,而“致良知”则是通过内省和实践达到良知的自觉。作者强调了在实践中不断追求良知的重要性,以及避免过度依赖外部条件(如气)对内心的影响。

整段话的结构紧凑,语言简练,但信息量大,涵盖了道德修养、心理态度等多个层面的内容。它鼓励读者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这些理念,以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