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文蔚谓“致知之说,求之事亲、从兄之间,便觉有所持循”者,此段最见近来真切笃实之功。但以此自为不妨,自有得力处,以此遂为定说教人,却未免又有因药发病之患,亦不可不一讲也: 文蔚认为,在事亲和从兄之间寻求致知的途径,能够使人感到有遵循的规范。这种见解体现了他在最近时期内对儒学真传的深刻理解与实际行动的结合。然而,如果将这一方法固定为一种教学方式,可能就会因为过于简化而失去其原有的深度和灵活性。因此
【诗句】 仆之不肖,何敢以夫子之道为己任?顾其心亦已稍知疾痛之在身,是以彷徨四顾,将求其有助于我者,相与讲去其病耳。今诚得豪杰同志之士,扶持匡翼,共明良知之学于天下,使天下之人皆知自致其良知,以相安相养,去其自私自利之蔽,一洗谗妒胜忿之习,以济于大同,则仆之狂病固将脱然以愈,而终免于丧心之患矣,岂不快哉? 嗟乎!今诚欲求豪杰同志之士于天下,非如吾文蔚者,而谁望之乎?如吾文蔚之才与志
【诗句】 得书,见近来所学之骤进,喜慰不可言。谛视数过,其间虽亦有一二未莹彻处,却是致良知之功尚未纯熟,到纯熟时自无此矣。譬之驱车,既已由于康庄大道之中,或时横斜迂曲者,乃马性未调,衔勒不齐之故,然已只在康庄大道中,决不赚入旁蹊曲径矣。 【译文】 收到你的来信,看到你近来的学习进步非常迅速,我非常高兴而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仔细阅读了数次,虽然其中也有几个地方不是很通透
【注释】 1. 传习录:明初学者王守仁的《传习录》是记录他与弟子们讨论学问、修行心得的书籍。 2. 卷中:指《传习录》的第二卷。 3. 答聂文蔚:王守仁回答聂文蔚(或聂豹)的问题。 4. 一:第一篇,这里指《传习录·卷中·答聂文蔚·一》中的第一章。 5. 春间:春天的时候。 6. 远劳:远方劳苦。 7. 迂途枉顾:在远处辛苦地来访。 8. 问证:询问验证,提问。 9. 惓惓:形容非常恳切。 10
这首诗是《传习录》中的一篇文章,题目为“答聂文蔚·一”。文章主要讨论了后世良知之学不明的情况,以及人们自私自利的行为。以下是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1. 后世的良知之学变得不明确,天下的人用他们的私智来相互比较和争斗,因此人们各有各的心思,偏颇、狭隘、丑陋、狡诈、阴险的方法层出不穷,以至于无法一一列举。这些人假借仁义的名义,实际上却行着自私自利的事情,用虚伪的言辞讨好世俗,矫揉造作以获取声誉
《传习录》卷中,答聂文蔚,二 圣人论学,大多随遇而安,随时而事。尽管他们的言论各不相同,但归根结底,他们的工夫和头脑却是高度一致的。这是因为天地之间,原本只有这性、理、良知、一件事而已。所以,凡是讨论古人论学的功夫,都不必掺杂和叠加来说,自然会相互吻合,贯通无阻。如果非得添加和叠加,那就意味着自己的功夫没有弄清楚。近来有人认为,集义的功夫必须加上致良知才能完成,这是对“集义”的功夫尚未了彻
译文: 咳嗽生病,暑气难耐,书信往来极为艰难,聂文蔚先生远道而来,逗留了一个月。我们临别时握着笔,又觉得写不下了。这是因为彼此之间的交情很深,虽然已经反复地写信表达自己的思念和歉意,但仍觉得有些话没有说清楚,有些情感还没有表达完。 注释: 1. 咳疾暑毒,书札绝懒:咳嗽生病,天气炎热,书信往来极其困难。 2. 盛使远来:聂文蔚先生亲自出使,长途跋涉而来。 3. 迟留经月:逗留了一个多月。 4.
根据提供的链接信息,《答罗整庵少宰书》是王守仁于1522年在回答罗整庵(可能指罗钦顺)关于《大学》古本与程朱“格物”之说的讨论时所作的文章。以下是对这篇文章逐句的详细解读: 1. 学习的本质:王守仁首先澄清了他对学习的看法,他主张学习不应仅仅关注于书本或理论,而应追求内心的理解与体验。他强调学习应当源于内心,而非仅仅通过外部的知识和理论来指导实践。 2. 对程朱学说的批评
诗句: 1. 某顿首启:昨天收到了你的来信,关于《大学》的内容,我因为出发匆忙未能及时回信。 2. 昨承教及《大学》,发舟匆匆,未能奉答:你刚才提到的《大学》,我昨天接受了教诲,但因为急忙出发而未能及时回复。 3. 晓来江行稍暇,复取手教而读之:今天早上在江上行走的时候稍微空闲了下来,我再次拿出你的信件进行阅读。 4. 恐至赣后人事复纷沓,先具其略以请:我担心到达赣州后,事情会变得更加复杂和繁忙
《传习录 · 卷中 · 答罗整庵少宰书》注释与赏析 原文: ``` 某顿首启:昨承教及《大学》,拨舟匆匆,未能奉答。 晓来江行稍暇,复取手教而读之。恐至赣后人事复纷沓,先具其略以请。 ``` 译文: 王阳明致书罗整庵(少宰),昨日收到您的教诲关于《大学》,因匆忙未及回复。今晨在江上行船中稍得闲暇,便重新阅读了您的书信,担心抵达赣州后会有诸多事务,所以先将信件内容简述呈上请教。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