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注释】: 答: 1. 背觉合诈:指不自觉地迎合别人,或者不自觉地相信虚假之事。 2. 自欺:指自己欺骗自己,缺乏自我反省能力。 3. 先觉之心:指预先觉察到真理或善恶之心。 4. 逆亿:指故意违背常理,以期达到某种目的。 5. 自信:指坚定地相信自己的信仰或观点。 6. 求先觉之诈:意为追求他人尚未察觉的欺诈行为。 7. 信己:指信任自己的良知和判断。 8. 求先觉之人
诗句与译文 诗句: ``` 凡执事所以致疑于“格物”之说者,必谓其是内而非外也; 必谓其专事于反观内省之为,而遗弃其讲习讨论之功也; 必谓其一意于纲领本原之约,而脱略于支条节目之详也; 必谓其沉溺于枯、槁、虚、寂之偏,而不尽于物理、人事之变也。 ``` 译文: 对于您提出的“格物”问题所持的疑惑,您认为它只注重内在而忽视外在,专注于反观内省的做法而忽略讲授讨论的功效
来书云:“师云:‘为学终身只是一事,不论有事无事,只是这一件。若说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却是分为两事也。’窃意觉精力衰弱,不足以终事者,良知也;宁不了事,且加休养,致知也。如何却为两事?若事变之来,有事势不容不了,而精力虽衰,稍鼓舞亦能支持,则持志以帅气可矣。然言动终无气力,毕事则困惫已甚,不几于暴其气已乎?此其轻重缓急,良知固未尝不知,然或迫于事势,安能顾精力?或困于精力,安能顾事势
【诗句】 其为《朱子晚年定论》,盖亦不得已而然。中间年岁早晚,诚有所未考,虽不必尽出于晚年,固多出于晚年者矣。然大意在委曲调停,以明此学为重。平生于朱子之说,如神明蓍龟,一旦与之背驰,心诚有所未忍,故不得已而为此。“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盖不忍症牾朱子者,其本心也;不得已而与之症牾者,道固如是,不直则道不见也。 【译文】 他的《朱子晚年定论》是不得已而产生的
执事所以教导,反复数百言,都是因为你不了解我“格物”之说。如果我知道这些,那么这数百言就可以不待解释而豁然明了,没有滞留了。所以我不敢啰嗦地陈述,以免显得琐屑。但是,我的学说并非面陈口述,即使是这样,也不能在纸上写得很清楚。唉!您对我的开导和启迪,可以说是恳切详细了。人们爱我,哪有像您这样深切的?虽然我是个很愚鲁的人,难道会不知道被您所感动和敬佩吗?然而我还是不敢轻易丢掉您的一片真心
这首诗出自《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十六》一文,是王阳明与弟子陆原静的一段对话。文章主要探讨了“乐”的本质以及它在普通人和圣贤之间的差异。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翻译、注释以及赏析。 ```plaintext 来书云:“昔周茂叔每令伯淳寻仲尼、颜子乐处。敢问是乐也,与七情之乐同乎?否乎?若同,则常人之一遂所欲,皆能乐矣,何必圣贤?若别有真乐,则圣贤之遇大忧、大怒、大惊、大惧之事
诗句 崇一来书云:“师云:‘德性之良知,非由于闻见,若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则是专求之见闻之末,而已落在第二义。’窃意良知虽不由见闻而有,然学者之知,未尝不由见闻而发。滞于见闻固非,而见闻亦良知之用也。今曰‘落在第二义’,恐为专以见闻为学者而言,若致其良知而求之见闻,似亦知行合一之功矣。如何?” 译文 欧阳崇一来信说:“老师曾说:‘德性的良知,不是通过听闻和观察得来的
来书云:“佛氏于‘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于吾儒‘随物而格’之功不同。吾若于不思善、不思恶时用致知之功,则已涉于思善矣。欲善恶不思,而心之良知清静自在,惟有寐而方醒之时耳,斯正孟子‘夜气’之说。但于斯光景不能久,倏忽之际,思虑已生。不知用功久者,其常寐初醒而思未起之时否乎?今澄欲求宁静,愈不宁静;欲念无生,则念愈生。如之何而能使此心前念易灭,后念不生,良知独显,而与造物者游乎?”
来书云:“师云:‘《系》言“何思何虑”,是言所思所虑只是天理,更无别思别虑耳,非谓无思无虑也。心之本体即是天理,有何可思虑得!学者用功,虽千思万虑,只是要复他本体,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来。若安排思索,便是自私用智矣。” 译文: 你来信说:“你的导师曾说:‘《系辞》中说‘何思何虑’,就是说人的思绪和忧虑都只是天理,没有其他的思绪和忧虑。天理是心的本质,有什么需要思考的呢?学者努力修行
【译文】 陆原静来信说:“聪明睿智,是天生的质吗?仁义礼智,是天生的本性吗?喜怒哀乐,是天生的情感吗?私欲和客气,是两种事物吗?古代的英才,如张良、黄石公、叔度、诸葛亮、文中子、韩琦、范仲淹等,他们的德行与业绩都显著,但不能说他们全都明白了道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如果说这只是天生的素质好而已,那么天生聪明的人,是否比后天努力学习的人更优秀呢?愚者认为,这些英才只是见道偏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