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诗句: 日孚请问。曰:“一者,天理。主一是一心在天理上。若只知主一,不知一即是理,有事时便是逐物,无事时便是着空。惟其有事无事,一心皆在天理上用功,所以居敬亦即是穷理。就穷理专一处说,便谓之居敬;就居敬精密处说,便谓之穷理。却不是居敬了别有个心穷理,穷理时别有个心居敬;名虽不同,功夫只是一事。就如《易》言‘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即是无事时义,义即是有事时敬,两句合说一件。如孔子言‘修己以敬’
译文: 薛侃问道:“荀子说‘养心莫善于诚’,先儒对此有所批评,为什么呢?” 王阳明先生说:“这也不能说是全然不对。诚字有其功夫的解说。诚是心的本体,追求复归于心的本体,就是思诚的功夫。程颢说‘以诚敬存之’,也是这个意思。在《大学》中‘欲正其心,先诚其意’,荀子的话固然多有偏颇,但不可一概地吹毛求疵。一般来说,观察人的言语,如果首先有了意见,便有了过当之处。‘为富不仁’的话,孟子对阳虎有所肯定
翻译 正之问:“戒惧是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时的功夫,慎独是对自己独自知道的事情时的功夫,这种说法如何?” 张先生答:“这只是同一件事情的不同阶段。平时没有事情发生时,固然是在自己独自知道的时候;有事情发生时,也是在自我知道的时候。人如果不明白在这独自知悉的时刻下努力,只在众人共知的情况下努力,就是做假,就是‘见到君子后感到羞愧’。这个独自知悉的环节正是诚实的萌芽;在这里不论好念头还是坏念头
诗句 萧惠问:“己私难克,奈何?”先生曰:“将汝己私来,替汝克。”先生曰:“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译文 萧惠问道:“自己的私心难以克服,该怎么办?”先生答:“把你的私心拿来,帮你克服。”先生又说:“人必须要有为己的心态,才能克服私欲;能够克服私欲,才能真正成为自己。” 注释 - 己私难克:指个人的私欲很难被克服。 - 将汝己私来:把你的私心拿出来帮助自己克服它
【注释】 “戒惧”指警戒恐惧,保持谨慎小心。“念”是心念的意思。“昏聩”指头脑不清,失去知觉。“恶念”指邪恶的念头。“槁木死灰”指枯木与死灰,比喻心无追求,没有生气,形容人对一切事毫不关心,无动于衷。 【译文】 薛侃:王阳明说:“戒惧之心就是心中的一种警觉,时时刻刻都要保持警惕;如果心中稍有一点不存戒惧之心,就说明不是昏聩,而是已经产生了邪恶的念头;从早晨到晚上,从年少到年老
诗句 守衡问:“《大学》工夫只是诚意,诚意工夫只是格物,修、齐、治、平,只诚意尽矣,又有正心之功,有所忿鉣好乐则不得其正,何也?” 译文 守衡问道:“《大学》中所说的修养功夫,实际上就是培养真诚;而诚意的修养功夫,又具体化为对事物进行深入的观察研究。至于‘修、齐、治、平’,只要做到诚意就可以了,但还有正心的必要,因为当人们愤怒或喜好快乐时,就难以保持内心的平和。这是为什么呢?”
【注释】 传习录:明代王阳明编著的《阳明全书》。卷上:是书的第一卷。门人薛侃录:指明代薛侃所整理的《传习录》一书,共三十七条。 【译文】 有一位学者患了眼病而十分忧愁。王守仁说:“你却贵眼贱心!” 【赏析】 这是一则关于眼睛和心灵的比喻故事。王守仁认为眼疾并非一件坏事,反而能促使他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他的这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作者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作答。首先阅读全篇,把握诗中各句所写内容,这是作答本题的关键。然后抓住诗中主要的句子,分析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日孚曰:“先儒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不可不察’,如何?””,日孚说:“先儒认为‘一草一木也都有它的道理,不可以不仔细考察’,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是日孚提出的问题,他向先生请教
【诗句释义】: 1. 惟乾问:“知如何是心之本体?” - “惟乾”可能指的是某位门人。“问”表示提出疑问。 - “知”在这里指的是理解或认知。 - “如何是心之本体?”询问的是“心”的原始本质或本性是什么。 - “本”即基础、根源。 【译文】: 惟乾问:什么是心的本体呢? 【注释】: - 惟乾:可能是某位在学问上求精进,并有向王阳明先生学习意愿的人。 - 知:理解或认识的意思。 - 如何
``` 颜子不迁怒,不二过,亦是有‘未发之中’始能。 【白话翻译】:先生说到:颜回不迁怒于他人,不会犯同样的错误,这是因为他具备“未发之中”的心体境界,才能做到不迁怒、不重复错误。 【关键词解释】: - 颜子:指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朋友颜子,因《论语》中提到颜子的事迹而著称。 - 不迁怒:不把怒气发泄在别人身上。 - 不二过: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 未发之中:心学中的一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