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诗句】 来书云:“闻语学者,乃谓‘即物穷理’之说亦是玩物丧志,又取其‘厌繁就约’‘涵养本原’数说标示学者,指为晚年定论,此亦恐非。” 【译文】 您的来信中提到:“听闻有说法认为,学习时所讲的‘即物穷理’的说法,也是对玩物丧志的一种玩味,还引用了‘厌繁就约’和‘涵养本原’等说法,来指引学者们。这些观点被认为是晚年的定论,恐怕也并非正确。” 【注释】 1. 来书:指您给《传习录》撰写的书信。
传习录·卷中·答顾东桥书·二 来书云:“但恐立说太高,用功太捷,后生师傅,影响谬误,未免坠于佛氏明心见性、定慧顿悟之机,无怪闻者见疑。” 区区格、致、诚、正之说,是就学者本心日用事为间,体究践履,实地用功,是多少次第、多少积累在,正与空虚顿悟之说相反。闻者本无求为圣人之志,又未尝讲突其详,遂以见疑,亦无足怪。若吾子之高明,自当一语之下便了然矣,乃亦谓立说太高,用功太捷,何邪?
来书云:“所释《大学》古本,谓致其本体之知,此固孟子尽心之旨,朱子亦以虚灵知觉为此心之量。然‘尽心’由于‘知性’,‘致知’在于‘格物’。” 译文:您来信中提到的解释《大学》古本,认为要到达本体的知性,这是符合孟子“尽心”的观点,也是朱熹认为的“虚灵知觉”是心的本质。然而,您认为“尽心”来源于“知性”,而“致知”则在“格物”。 关键词解释: 1. 《大学》: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讨论修身、齐家
诗句 1 萧惠好仙、释。 - 解释: 萧惠对神仙和佛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 注释: “好”表示喜爱,“仙”和“释”分别指神仙和佛教。 - 赏析: 这句话反映了萧惠对于追求超凡脱俗生活的态度。 2. 先生警之曰:“吾亦自幼笃志二氏,自谓既有所得,谓儒者为不足学。” - 解释: 王阳明(即“先生”)警告道,他也从小对道教和佛教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并自认为已经获得了一些成就
诗句 蔡希渊问:“文公《大学》新本,先‘格致’而后‘诚意’工夫,似与首章次第相合。若如先生从旧本之说,即‘诚意’反在‘格致’之前,于此尚未释然。” 译文 蔡希渊问道:“文公在《大学》的新版本中,将‘诚意’放在了‘格致’之后,这样的做法似乎与第一章的排列顺序是一致的。但是按照先生的旧版本解释,‘诚意’反而出现在‘格致’之前,对此我仍然感到困惑。” 注释和赏析
来书云:“近时学者务外遗内,博而寡要。故先生特倡‘诚意’一义,针砭膏肓,诚大惠也!” 吾子洞见时弊如此矣,亦将同以救之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您(吾子)能够清楚地看到当时学术界的弊端,并且想要一起帮助改正这些弊端吗? 然则鄙人之心,吾子固已一句道尽,复何言哉! 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么我(鄙人)的心,你(吾子)已经用一句话说得很清楚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复何言哉! 这句话的意思是
诗句: 马子莘问:“‘修道之教’,旧说谓圣人品节吾性之固有,以为法于天下,若礼、乐、刑、政之属。此意如何?” 译文: 马子莘问道:“‘修道之教’,古代的学说认为圣人根据他们天生的品质来规范和指导,将礼仪、音乐、刑法、政治等方面作为教化的工具。这种观点如何呢?” 注释: - 马子莘(可能是某位学生或追随者的名字):提问者 - “修道之教”:指通过修养道德来实现社会和谐和个人完善的一种教育方法
诗句: 萧惠问死、生之道。 先生曰:“知昼、夜,即知死、生。” 问昼、夜之道。 曰:“知昼则知夜。” 曰:“昼亦有所不知乎?” 先生曰:“汝能知昼?懵懵而兴,蠢蠢而食,行不著,习不察,终日昏昏,只是梦昼。惟‘息有养,瞬有存’,此心惺惺明明,天理无一息间断,才是能知昼。这便是天德,便是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更有甚么死、生?” 译文: 萧惠询问关于生死的道理。 王阳明先生说:“了解白天和黑夜
诗句 黄诚甫问:“先儒以孔子告颜渊为邦之问,是立万世常行之道,如何?” 译文 黄诚甫提问:“古代学者认为孔子将治理国家的重任交付给颜渊,这是确立永恒的治国原则。这是怎样的道理?” 注释 - 黄诚甫:即王阳明的弟子黄宗羲,此处作为提问者提出疑问。 - 先儒:指古代的儒家学者。 - 为邦之问:治理国家的问题或使命。 - 立万世常行之道:建立永恒的、普遍适用的治国之道。 赏析
诗句: 日孚请问。曰:“一者,天理。主一是一心在天理上。若只知主一,不知一即是理,有事时便是逐物,无事时便是着空。惟其有事无事,一心皆在天理上用功,所以居敬亦即是穷理。就穷理专一处说,便谓之居敬;就居敬精密处说,便谓之穷理。却不是居敬了别有个心穷理,穷理时别有个心居敬;名虽不同,功夫只是一事。就如《易》言‘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即是无事时义,义即是有事时敬,两句合说一件。如孔子言‘修己以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