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注释】 1. 传习录:指《论语》中孔子传授给弟子的语录,朱熹编订。 2. 卷中:指《孟子集注》的一部分。 3. 顾东桥:顾宪成(1550-1612),字元叹,江苏无锡人。 4. 六:指《传习录》中的第六篇。 5. 析心与理而为二:把心灵和道理分开。 6. 此:这。 7. 告子:战国时期儒家学者,主张人性恶,认为“食色性也”,否认天命论。 8. 义外之说:指超出道义之外的说法。 9. 务外遗内
这首诗的作者是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1. 《大学》"格物"之说,自与《系辞》"穷理"大旨虽同,而微有分辨。 - 《大学》中的观点认为通过"格物致知"可以达到"知天命"的境界,这与《易经》中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理念相似,但存在细微的差别。 2. "穷理"者,兼格、致、诚、正而为功也。 -
来书云:“教人以致知、明德,而戒其即物穷理,诚使昏暗之士,深居端坐,不闻教告,遂能至于知致而德明乎?” 译文:来信询问我对于教育他人致知和明德的看法,同时告诫他们不应该只停留在对事物的穷察上。如果一个愚昧的人只是静坐冥想,不去接受教导,他是否能由此达到知识和德行的提升呢? 注释:致知 —— 追求知识的过程;明德 —— 弘扬道德;即物 —— 事物,指外在的世界;穷理 ——
来书云:“谓致知之功,将如何为温凊、如何为奉养,即是‘诚意’,非别有所谓‘格物’,此亦恐非。” 译文:你的来信中提到,你认为“致知”的功夫应该是如何照顾家人的起居饮食,也就是如何做好这些事,这其实已经体现了“诚意”。你并不认为还需要通过“格物”(即探究事物的道理)去达到这个效果。但我担心这样理解可能并不准确。 注释:来者(来信),指代书信往来。温凊(温:温暖;凊:凉爽),指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
这首诗是王阳明《传习录·卷中·答顾东桥书》中的一段,主要讨论了“道”的理解和实践问题。诗中提到,理解“道”的大原则是容易的,即所谓的“良知良能”,任何人都可以学习和实践。然而,对于具体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如孝道、礼仪等,需要深入学习和探讨,才能明白其细节和变通之处。 关键词注释: - 道:这里的“道”指的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标准,即人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 易明白:容易理解,简单易懂。 -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传习录 · 卷中 · 答顾东桥书 · 三 来书云:“所喻知行并进,不宜分别前后,即《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之功,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然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如知食乃食,知汤乃饮,知衣乃服,知路乃行,未有不见是物,先有是事。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 既云“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则知行并进之说无复可疑矣
以下是对《传习录·卷中·答顾东桥书·五》逐句释义及其相关注释的解析: 1. 原文: 夫心之体,性也;性之原,天也。能尽其心,是能尽其性矣。 - 注释: 心的本质,是本性;本性的根源,是天。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心的作用,就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本性。 2. 原文: 存其心者,未能尽其心者也,故须加存之之功。 - 注释: 那些想要保留自己内心活动的人,还没有完全地实现自己内心的活动。因此
【注释】 1. 传习录:即《大学章句》。《传习录》是明代王守仁(阳明)的弟子钱德洪所辑,共分上、下两篇。 2. 卷中:指《大学章句》中的“格物致知”一章。《格物致知》是儒家经典中的重要概念,意指通过观察事物,探究事物的本原与道理,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 3. 答顾东桥书:指王阳明给顾东桥的回信。顾东桥,即顾同甫,字仲思,浙江绍兴人。 4. 五:指《传习录》中“格物致知”一章的第五节。 5. 尽心
来书云:“人之心体本无不明,而气拘物蔽,鲜有不昏;非学、问、思、辨以明天下之理,则善恶之机、真妄之辨,不能自觉,任情恣意,其害有不可胜言者矣。” 这段书信大致上似是而非。它承接了旧的学说的弊端,不可以不辨别。学习、问询、思考、辨析和行动都是学习的方式,没有只学习而不行动的情况。如果谈论学习孝道,那么必须亲身实践孝道,然后才能称之为学习孝道。难道仅仅是空口说说就足够吗?学习射箭
诗句: 来书云:“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此为学者吃紧立教,俾务躬行则可。若真谓行即是知,恐其专求本心,遂遗物理,必有暗而不达之处,抑岂圣门知行并进之成法哉?” 译文: 您的来信中说:“真正的知识就是行动,如果没有行动就不足以称之为真正的知识。这是为了学者们能更好地实践而提出的紧急教导,让他们努力去实践。但是如果你真的认为行动本身就是知识,那恐怕会导致他们只追求本心,从而忽略了物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