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诗:羲和历数之学,皋、契未必能之也,禹、稷未必能之也。尧、舜之知而不遍物,虽尧、舜亦未必能之也。然至于今,循义和之法而世修之,虽曲知小慧之人、星术浅陋之士,亦能推步占候而无所忒,则是后世曲知小慧之人,反贤于禹、稷、尧、舜者邪? 译文:羲和历法的学问,皋陶、契能否做到尚且不可知。大禹、后稷是否能掌握也不得而知。但到了今天,遵循义和法则世代流传修炼,即使是那些见识浅薄、智慧有限的普通人
这首诗的翻译是: 直到今天,功利之毒已经深入人们的心髓,而习以为常。互相竞争以获取利益,相互攀比以显示自己的技能和声誉。他们出仕时,有的人想要兼管军事和经济,有的则希望在礼乐制度中占据要职,有的想当地方官,有的想担任台谏官。所以不能胜任某项工作,就不能兼任其他官职;不懂得某件事,就不能获得赞誉;记诵的东西多,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自负;知识多,只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恶行;听说见广
来书云:“杨、墨之为仁义,乡愿之乱忠信,尧舜子之的禅让,汤武楚项之放伐,周公莽操之摄辅,谩无印证,又焉适从?且于古今事变,礼乐名物,未尝考识,使国家欲兴明堂,建辟雍,制历律,草封禅,又将何所致其用乎故《论语》曰‘生而知之’者,义理耳。若夫礼乐名物、古今事变,亦必待学而后有以验其行事之实此则可谓定论矣。” 所喻杨、墨、乡愿、尧、舜、子之、汤、武、楚项、周公、莽、操之辨,与前舜、武之论
诗句:传习录 · 卷中 · 答顾东桥书 · 十二 译文:吕氏、汉儒的知识,是否比三代的圣明更贤明?齐宣帝的时候,明堂还没有被毁,那么在周幽王、周厉王的时代,周朝的明堂都没有遭到毁坏。尧舜时用茅草和泥土筑成的台阶和土阶,明堂的制度并没有全部具备,但这不妨碍他治国;周幽王、周厉王时的明堂,虽然与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时的原状相同,但仍然不能挽救他们的混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是中国明代著名哲学家及心学一派代表。其著作《传习录》记录了他对哲学的理解和实践,其中“答顾东桥书”为该作品中的一部分。下面将逐句对这首诗进行释义: 1. 心者,身之主也: - 注释:这里的“心”指人的精神和意识,是人的身体或生命的主宰。 - 关键词:主宰、精神 - 赏析:王守仁强调心是人身体的主人,即心灵是控制和指导身体行为和决策的中枢。 2. 而心之虚灵明觉
【注】①“博学”:《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②“详说”:详细地论述。③“反约”:指返璞归真,从简处见精深。④“道心”:本心的良知。⑤“致”:使……达到。⑥“何事”:做什么事。⑦“中”:指内心。⑧“精一”:专一、专诚。⑨“节目”:指事物的条理和顺序。⑩“分”:分开、分离。 【译文】 “广博地学习而详细地阐述它”,是“用来返归简约的”。如果没有“返归简约”的意思
诗原文 夫良知之于节目时变,犹规矩尺度之于方圆长短也。节目时变之不可预定,犹方圆长短之不可胜穷也。故规矩诚立,则不可欺以方圆,而天下之方圆不可胜用矣;尺度诚陈,则不可欺以长短,而天下之长短不可胜用矣;良知诚致,则不可欺以节目时变,而天下之节目时变不可胜应矣。 诗句注释 - “节目时变”:指时代的变化和具体事件的变化。 - “规矩”与“方圆”:在这里比喻为原则和规范。 - “尺度”与“长短”
我们来解读这首诗的原文: 传习录 · 卷中 · 答顾东桥书 · 十 舜之不告而娶,岂舜之前已有不告而娶者为之准则,故舜得以考之何典,问诸何人,而为此邪?抑亦求诸其心一念之良知,权轻重之宜,不得已而为此邪? 武之不葬而兴师,岂武之前已有不葬而兴师者为之准则,故武得以考之何典,问诸何人,而为此邪?抑示求诸其心一念之良知,权轻重之宜,不得已而为此邪? 使舜之心而非诚于为无后,武之心而非诚于为救民
来书云:“谓《大学》‘格物’之说,专求本心,犹可牵合。至于《六经》《四书》所载‘多闻多见’‘前言往行’‘好古敏求’‘博学审问’‘温故知新’‘博学详说’‘好问好察’,是皆明白求于事为之际,资于论说之间者,用功节目固不容紊矣。” 译文:来信说到“格物”的说法,专门追求内心本心,还可以勉强接受。而《六经》《四书》所记载的“多闻多见”、“前言往行”、“好古敏求”、“博学审问”、“温故知新”
诗句: ```plaintext 今吾子特举学、问、思、辨,以穷天下之理,而不及笃行,是专以学、问、思、辨为知,而谓穷理为无行也已。天下岂有不行而学者邪?岂有不行而遂可谓之穷理者邪? ``` 译文: 现在我儿子只强调学习、询问、思考和辨别,来穷尽天下的道理,却忽视了实践(笃行),这是专门把学习、询问、思考和辨别当作知识,认为穷尽道理就是没有行动。天下难道有不行动就进行学习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