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诗句】 来书云:“今之为朱、陆之辨者尚未已。每对朋友言,正学不明已久,且不须枉费心力为朱、陆争是非,只依先生‘立志’二字点化人。若其人果能辨得此志来,决意要知此学,已是大段明白了;朱、陆虽不辨,彼自能觉得。又尝见朋友中见有人议先生之言者,辄为动气。昔在朱、陆二先生所以遗后世纷纷之议者,亦见二先生工夫有未纯熟,分明亦有动气之病。若明道则无此矣。观其与吴涉礼论介甫之学云:‘为我尽达诸介甫
来书曰:“前日精一之论,即作圣之功否?” “精一”之“精”以理言,“精神”之“精”以气言。理者,气之条理;气者,理之运用。无条理则不能运用,无运用则亦无以见其所谓条理者矣。 “精”在这里是精深的意思,指对道理的深刻理解。在儒家哲学中,“精”通常指的是对道德、知识和学问的深入研究和实践。 “精神”,这里可以理解为精神状态或精神力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精神”是指人的精神世界
来书云:“事上磨炼。一日之内,不管有事无事,只一意培养本原。若遇事来感,或自己有感,心上既有觉,安可谓无事?但因事凝心一会,大段觉得事理当如此,只如无事处之,尽吾心而已。然仍有处得善与未善,何也?又或事来得多,须要次第与处,每因才力不足,辄为所困,虽极力扶起而精神已觉衰弱。遇此未免要十分退省,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如何?” 所说工夫,就道通分上也只是如此用,然未免有出入在。凡人为学
诗: 三代之衰,王道熄而霸术昌; 孔孟既没,圣学晦而邪说横。 教者不复以此为教, 而学者不复以此为学。 霸者之徒,窃取先王之近似者, 假之于外以内济其私已之欲。 天下靡然而宗之, 圣人之道遂以芜塞。 相仿相效,日求所以富强之说、倾诈之谋、攻伐之计,一切欺天罔人,苟一时之得,以猎取声利之术,若管、商、苏、张之属者,至不可名数。 译文: 在三代时期,国家治理的方式是以仁政为主
【注】 1.传习录:是王守仁在龙场悟道后,为了给弟子们讲学而整理出来的笔记。 2.周道通:是王阳明的弟子之一,后来成为著名的禅师。 3.日用功夫:是指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和运用。 4.无间断:是指持之以恒,没有中断。 5.纯熟:是指技能或技艺非常熟练,达到很高的水平。 6.困、忘之病:是佛教中的术语,表示心不专注,容易分心。 7.真切:是指真实,不虚假。 8.自家须会知得:是指要了解自己
【诗句】 夫以见闻之知为次,则所谓知之上者果安所指乎? 【译文】 把通过观察和听闻所获得的知识视为次要的,那么,我们所认为的知识的高级境界究竟应该指向何处呢?这可以窥探到圣人传授知识的用心之处了。 【注释】 见闻:指的是通过观察和听闻获得的知识。 次:这里指次要、低层次。 知上:指比见闻更高层次的知识。 所指:目标,方向。 【赏析】 这首诗讨论了知识的不同层次及其重要性
译文 “拔本塞源之论不明于天下,则天下之学圣人者,将日繁日难,斯人沦于禽兽、夷狄,而犹自以为圣人之学。” 注释 1. 拔:去除。 2. 本:根本。 3. 塞源:指堵塞源头。 4. 天下:指整个天下。 5. 学:学习。 6. 日繁日难:越来越复杂困难。 7. 禽:鸟类,比喻低下无礼的人。 8. 夷狄: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呼。 9. 自:自己,指顾东桥。 10. 以为:认为。 11. 终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首先要读懂诗句意思,然后结合诗歌写作背景、作者及注释和有关资料了解作品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同时要注意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最后结合题目要求进行分析总结。 【答案】 译文: 来信说:“凡是学的人,才懂得做工夫,就要认得圣人气象。因为认识圣人气象,作为标准,便能够踏实地去做,才不会差,这就是做圣的功夫
在王守仁的《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十二》是一篇充满哲学思考的文本。下面将逐句进行释义和分析: 1. 学校之责: - 核心理念:文章指出,学校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德才兼备之人。 - 才能发展:对于不同才能的学生,学校应提供相应的教育和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在各自的领域内精进技艺。 2. 个人责任: - 同心协力:当一个人被赋予职责时,应当全心投入,不计较个人得失,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
《传习录·卷中·答顾东桥书》中的诗句及译文如下: “所幸天理之在人心,终有所不可泯。而良知之明,万古一日,则其闻吾拔本塞源之论,必有恻然而悲,戚然而痛,愤然而起。沛然若决江河,而有所不可御者矣。”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王阳明对于天理与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念。他认为,天理是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道德法则,是不可改变、不可泯灭的。而人的良知则是这种天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