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来书云:“夫子昨以良知为照心。窃谓良知,心之本体也,照心,人所用功,乃戒慎恐惧之心也,犹思也。而遂以戒慎恐惧为良知,何欤?” 译文:你的来信中提到“先生昨天提到良知是用来照亮心的。我认为良知是心的本体,用来照亮心,是人的功夫,就是戒慎恐惧之心,就像思考一样。然而,先生却将戒慎恐惧称为良知,这是为什么呢?” 注释:1. 良知(Zhēnɡzhì):本意为天性中固有的善端,即人的道德本性。2.
诗句: 来书云:“周子曰‘主静’,程子曰‘动亦定,静亦定’,先生曰‘定者心之本体’。是静定也,绝非不睹不闻、无思无为之谓,必常知、常存、常主于理之谓也。夫常知、常存、常主于理,明是动也,已发也,何以谓之静?何以谓之本体?岂是静定也,又有以贯乎心之动静者邪?” 译文: 来信说:“周子说‘主静’,程子说‘动亦定,静亦定’,先生则说‘定者心之本体’。这里的‘静定’并非是不闻不问、无所思为的状态
诗句翻译与赏析 诗句原文 来书云:“上蔡尝问天下何思何虑。伊川云:‘有此理,只是发得太早。’在学者功夫,固是‘必有事焉而勿忘’,然亦须识得‘何思何虑’底气象,一并看为是。若不识得这气象,便有正与助长之病;若认得‘何思何虑’,而忘‘必有事焉’工夫,恐又堕于‘无’也。须是不滞于‘有’,不堕于‘无’,然乎否也?” 译文 来信中提到上蔡曾询问“天下何思何虑”,伊川回答说:“确实存在这样的道理
来书云:“尝试于心,喜、怒、忧、惧之感发也,虽动气之极,而吾心良知一觉,即罔然消阻,或遏于初,或制于中,或悔于后。然则良知常若居悠闲无事之地而为之主,于喜、怒、忧、惧若不与焉者,何欤?” 注释解释: 1. 来书(指陆原静来信):指陆原静的书信。 2. 喜、怒、忧、惧(情感):指人的情感体验。 3. 感发(指情感的体验和表达):指情感的激发。 4. 动气之极:情感达到极度。 5. 心良知一觉
来书云:“有引程子‘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性便已不是性。’何故不容说?何故不是性?晦庵答云:‘不容说者,未有性之可言;不是性者,已不能无气质之杂矣。’二先生之言皆未能晓,每看书至此,辄为一惑,请问。” “生之谓性”,生字即是气字,犹言“气即是性”也。气即是性,“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气即是性”,即已落在一边,不是性之本原矣。孟子性善,是从本原上说。然性善之端,须在气上始见得
这首诗是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对陆原静的回信,主要讨论了良知、心之本性以及学问的作用。 王阳明回应陆原静的观点:良知就是心之本体,即性善,未发之中,寂然不动之体,廓然大公。他认为普通人之所以不能达到这种境界,是因为被物欲所蒙蔽,需要通过学习来去除这些蒙蔽。然而,王阳明认为良知的本体是恒定不变的,与使用无关,不可能被超然于体用之外。 王阳明进一步解释了良知的含义:性无不善,所以知无不良
译文: 来信中说到:“良知也有开始的地方。”,这样说是否理解得不正确呢?所谓良知,即是心中固有的本性,也就是前文所说的恒照体。心的本体,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即使是妄念的产生,但良知未尝不在,只不过是人们不知道存在罢了,有时候会有放逸的时候;尽管昏聩闭塞至极,但良知未尝不光明,只不过人们不知道觉察罢了,有时候会有被遮蔽的时候。虽然有时候会放逸,但其本体其实一直在那里,只要存留着就可以了
【注释】 来书:来信。 元神:指人的精神和意识。 元气:指宇宙间的气。 真阴之精、真阳之气:分别指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精气。 形象方所求:指的是具体的形体或空间。 阴根阳,阳根阴:阴阳相互依存,没有一方可以独立存在。 苟吾良知之说明:如果能够理解我的良知说明。 三关:指人的精神集中的地方。 七返:指人体内部精气循环往复的过程。 九还:指精气的流动变化过程。 可疑:有疑问的地方。 【赏析】
译文 收到来信说:“我对于‘致知之说’的理解,在春天时再次接受教诲和启发,已经比较明白了。觉得与以前相比,更简单易懂了。不过,我的个人看法是,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应该带‘格物’的意思,让他们知道从何处入手。本来‘致知’‘格物’是一起下的,但在初学者不知道如何下手用功的情况下,还把‘格物’作为讨论的话题,这样才能知道‘致知’。” 这段话中,周道通提到“格物”实际上是‘致知’的功夫
【诗句】 来书云:“下手工夫,觉此心无时宁静,妄心固动也,照心亦动也。心既恒动,则无刻暂停也。” 【译文】 您来信说:“在修行的过程中,我发现我的心无法时刻保持平静,妄念当然会动,但照见的心也是在动。既然心总是在动,那么就无法时刻保持静止状态。” 【注释】 - 来书:指陆原静的来信。 - 下手工夫:指修行或学习的方法、技巧。 - 此心:指自己的心。 - 妄心:非真实之心,即世俗之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