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
【诗句】 1. 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屈原是楚国的贤臣,被谗言陷害而被放逐。 2. 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终篇曰:「已矣哉国!无人兮,莫我知也。」遂自投汨罗而死。——屈原在临死前感慨自己身处的国家没有了解他的人。 3. 谊追伤之,因自喻其辞曰: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陨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
【诗句】: 过秦论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馀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馀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以下是《过秦论》原文和译文的赏析: 1. 原文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
诗句: 过秦论 先王知雍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 译文: 先王深知闭关锁国的危害会损害国家,因此设立了公卿、大夫、士等官职,用来整顿法制和设立刑罚。这样,天下就得到了治理。秦国强大时,通过禁止暴行、诛杀叛乱来让全国服从;秦国衰弱时
过秦论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当此之世,贤智并列,良将行其师,贤相通其谋,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秦乃延入战而为之开关,百万之徒逃北而遂坏。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 【注释】 - 过秦论:对秦国的评论或分析。 - 秦地:指秦国的土地。 - 山带河:地势险要。 - 四塞之国:四面环山
``` 过秦论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过秦论 秦始皇怀有贪鄙之心,行事自恃智谋。不信重功臣,不亲近士民,废弃王道而立私爱,焚烧文书而行严苛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之始。兼并者重视高诈力,安危者看重顺权谋,此言取与守有不同的方法。秦国离战国而称王天下,其道不易变,其政不改易,因此其取和守的方式无异。孤独地统治而拥有之,故其亡可以立而待也。倘若使秦王论及上古之事,并比照殷、周的事迹来制约自己的政治,即使后面出现淫骄之主
贾谊《过秦论》译文 从历史教训汲取智慧 1. 秦孝公时期 -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 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 商君辅佐之功 - 内立法度,务耕织 - 修守战之具 - 外连衡而斗诸侯 3. 秦国崛起与扩张 -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4. 秦朝衰落与灭亡 -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
陛下即不为千载之治安,知今之势,岂过一传再传哉?诸侯犹且人恣而不制,豪横而大强也,至其相与,特以纵横之约相亲耳。汉法令不可得行矣。今淮阳之比大诸侯,懄过黑子之比于面耳,岂足以为楚御哉?而陛下所恃以为藩捍者,以代、淮阳耳。代北边与强匈奴为邻,懄自完足矣。唯皇太子之所恃者,亦以之二国耳。今淮阳之所有,适足以饵大国耳。方今制在陛下,制国命子,适足以饵大国,岂可谓工哉? 人主之行异布衣。布衣者,饰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