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即鉴赏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语言以及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情感、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评价作品的社会价值的能力。题干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这是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
``` 辨奸论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
译文: 孙子说:“善于用兵的人,不会有什么显赫的战功。”让这个人没有被重用,那么我的论述就是错误的,而这个人就会感叹自己没有遇到伯乐。谁知道祸患竟会发展到这种地步呢?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天下将被他的祸害所困扰,而我却因此获得知道正确事物的名声,真可悲啊! 注释: 1. 孙子:即孙武,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 2. 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意思是擅长用兵的人,不一定会建立辉煌的战功。 3.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兵法中的策略和智慧,强调了知理、知势、知节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原则来制定战术和策略。以下是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1. 心术 - 这句话的含义是,在军事行动开始之前,必须首先了解敌人的主要思想和领导者。只有充分了解敌人的心理和意图,才能够制定出有效的战略。这里的关键词包括“动”,即发起攻击;“知敌之主”,指了解敌人的首领或决策者;“知敌之将”,指了解敌人的主要指挥官。 2.
译文:善于用兵的人,能使敌人无所顾忌,有所依靠。无所顾忌,那么就会明白死亡并不可怕;有所依靠,那么就会明白不至于必败。用尺棰去打猛虎,奋呼一声挥舞起来,徒手遇到蜥蜴,变色而退却,这是人的正常反应。知道这个道理的人,就可以带兵了。袒露上身拿着剑,乌获也不敢逼上来;戴着头盔穿着盔甲,据守阵地休息,那童子也能弯弓射杀了。所以善于用兵者用形固。能够用形固,那么力量就会有余了。 注释: 心术:心思、主意。
心术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注释:治理好自己的心,就像泰山崩塌在眼前而不变色一样镇定;像麋鹿突然从左边出现而不眨眼这样敏锐。这样才能控制利害关系,等待敌人。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将领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冷静的态度。只有内心强大,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镇定,不被外界因素所动摇。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管仲论原文: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
管仲论 管仲,名夷吾,是春秋时代的一位杰出政治家。他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使齐国成为当时的强国。然而,管仲的死,也带来了齐国的衰落,这不禁让人思考一个深刻的问题:为何贤能之人在关键时刻不能保国兴邦? 管仲生前,其政治才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攘除外患,国内安定繁荣。管仲的政治手腕不仅在于他的治国能力,更在于他对国家治理的长远眼光。他深知国家的强大离不开人才的支持
【诗句】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 唉!用贿赂秦国的领土来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思来礼遇天下的英才,一起向西进发,那么我就恐怕他们无法忍受了。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的威严所胁迫,一天比一天削弱,最终走向灭亡
诗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译文:六国被灭亡,不是因为兵器不锋利,战争策略不正确,原因在贿赂秦国。贿赂秦国而实力削弱,就是灭亡的途径。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贿赂秦国。”我说:“如果不贿赂秦国,那么因贿赂秦国而导致的灭亡,是由于失去了强大的援军,不能独自保全。因此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注释:六国灭亡,是因为兵器不足或战争策略不当,根本原因在于贿赂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