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
文心雕龙 · 隐秀 将欲征隐,聊可指篇:古诗之离别,乐府之长城,词怨旨深,而复兼乎比兴。陈思之《黄雀》,公干之《青松》,格刚才劲,而并长于讽谕。叔夜之《赠行》,嗣宗之《咏怀》,境玄思澹,而独得乎优闲。士衡之疏放,彭泽之豪逸,心密语澄,而俱适乎壮采。 如欲辨秀,亦惟摘句:“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意凄而词婉,此匹妇之无聊也;“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志高而言壮,此丈夫之不遂也;“东西安所之
这首诗《文心雕龙·隐秀》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所创作的一篇文学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1. 赞曰∶ 这句话的意思是“赞美之词”。这里的“赞”指的是对某事物或现象的肯定、赞誉。 2. 文隐深蔚,馀味曲包: 这句诗的意思是“文章深沉深远,余味无穷,内涵丰富”。其中,“文隐”指的是文章的含蓄、深远;“馀味曲包”则是指文章内容深邃,回味无穷。 3. 辞生互体,有似变爻:
以下是对《文心雕龙·事类》的逐句翻译与注释: 1. 事类的定义: - 定义解释:《文心雕龙》中,事类指的是“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使用具体的历史事实或典故来支持文章的观点和论证。 - 关键词解释:事类强调通过引用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前人的经验来达到表达观点、论证道理的效果,这是古典文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2. 事类的运用: - 目的: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
这首诗的翻译是:“至于经典隐晦,方册纷纶,简蠹帛裂,三写易字,或以音讹,或以文变。子思弟子,“于穆不似”,音讹之异也。” 注释:这里提到,经典中的文字可能因为时间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需要通过书写和复印来保存和传承。同时,也提到了音讹和文变的情况,例如《尚书大传》中提到的“别风淮雨”,以及晋之史记中的“三豕渡河”。这些都反映了古代文字在流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变化。 赞曰∶ 篆隶相熔
诗句解释: - "然饰穷其要,则心声锋起;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 修饰文词到了极点,就会导致内心的声音(指文章的情感表达)变得尖锐刺耳;过度夸张而不符合实际,就会使人觉得名声与事实相悖。 - "若能酌《诗》、《书》之旷旨,剪扬马之甚泰,使夸而有节,饰而不诬,亦可谓之懿也。": 如果能够吸取《诗经》和《尚书》的宏大意境以及扬雄、司马相如作品的过分夸大,在夸张中有节制,修饰中不虚假
若夫宫商大和,譬诸吹籥;翻回取均,颇似调瑟。 注释:这里比喻音乐的和谐如同吹奏籥和调节瑟一样,都是需要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调整的。 瑟资移柱,故有时而乖贰;籥含定管,故无往而不壹。 注释:“瑟”指的是瑟这种古老的乐器,“籥”则是指吹籥这种乐器。“时”指时刻,“乖”指不和谐。“贰”是二的意思,表示错误或者偏差。“壹”是一致或者统一的意思。意思是说,由于演奏者的技巧不同,所以有时候会出错
这首诗是关于文字选择和运用的,强调在创作中要精心挑选字词,避免诡异、重复、单复等错误,以达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作者对魏代的文字进行了批评,认为其复杂难懂,而汉代的文字则更为幽深,需要通过学习和研究才能理解。这种观点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文字的严谨态度。 作者提到了《尔雅》和《仓颉》,这两部作品都是古代的文字工具书,它们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字词解释和例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文字。
《文心雕龙 · 比兴》 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宋玉《高唐》云∶“纤条悲鸣,声似竽籁”,此比声之类也;枚乘《菟园》云∶“焱焱纷纷,若尘埃之间白云”,此则比貌之类也;贾生《鵩赋》云∶“祸之与福,何异纠纆”,此以物比理者也;王褒《洞箫》云∶“优柔温润,如慈父之畜子也”,此以声比心者也;马融《长笛》云∶“繁缛络绎,范蔡之说也”,此以响比辩者也
文心雕龙 · 夸饰 从形而上到形而下 1. 形而上与形而下 - 神道与器道概念阐释 - 形器易写与神道难摹对比 - 才非短长与理自难易讨论 2. 夸饰之美 - 夸张与修饰定义 - 修辞手法与情感表达 - 文学艺术中夸饰重要性 3. 夸张手法运用 - 《诗经》中夸张例证 - 宋玉、景差与相如影响 - 扬雄《甘泉》与子云作品分析 4. 夸饰与现实关系 - 夸饰对事理教育作用 - 过度夸饰与内容真实性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赞曰∶ 经籍深富,辞理遐亘。皓如江海,郁若昆邓。 文梓共采,琼珠交赠。用人若己,古来无懵。 注释: - "赞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常在文章、诗歌等作品中用来总结或评论。 - "经籍深富"指的是经书和典籍非常丰富。 - "辞理遐亘"表示言辞优美,条理清晰。 - "皓如江海"形容文章或者言辞非常明亮清澈。 - "郁若昆邓"表示深沉,如同昆仑山和邓林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