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
“饮归之亭记”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作的一篇散文。文章主要讲述了金溪尉汪君名遘,在任内将四堵墙改造成射亭,并在此训练士兵的故事。范仲淹通过这篇作品,表达了他对礼乐和武德的重视,以及对古代王道礼仪的怀念。 译文: 在金溪担任尉官的汪君名遘,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将四堵墙改造成了射亭。他在射亭中训练了士兵,并给他们取名为“饮归之亭”。汪君将此事写信告知我(欧阳修),希望我能够为他撰写一篇记文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把握写作背景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歌的内容与主旨,然后结合题目要求,从诗中找出表现情感的关键字词,如“惊”“笑”等;同时注意诗句结构特点和艺术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醒心亭记”是这首诗的题目。“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是创作时间,“记”是古代一种文体,主要写事物、写事迹的文章。据此可知
诗句 1. 醒心亭记 2.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 3. 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 4. 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 5.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6.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7.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8.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 9. 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 10. 后百千年
道山亭记 闽地,古称周地,至秦始开拓为郡。自太末至豫章,皆为南北交通枢纽。陆路则两山阻隔,水路则高低起伏,皆因地形险要而设。汉时虽虚其地,然地理之阻仍存。曾巩以文纪其事:程师孟所建之道山亭,登高远眺海门景色,俯瞰墟市万家,尽显福州之美。 赏析: 《道山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曾巩于元丰二年(1079年)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以洋洋洒洒的文笔,描绘了闽地的山川形势、水陆交通以及风土民情
道山亭记 福州,位于闽省之中,这里地势以平坦广阔闻名。四周的山峦虽远且高大,但长江和大海却近在眼前。城墙内外都铺有泥土,旁边还有一条沟渠,用以调控潮汐,舟船往来如织。山麓长满了高耸入云的树木,工匠们多才多艺,人们常以房屋建筑的宏伟壮丽相互夸耀。即使是贫穷的人,也会把住所修建得十分豪华。而佛、道家之流的修行之地尤其壮观。城中有三座山峰,分别叫做西面的闽山、东面的九仙山以及北边的粤王山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赏析。首先要读懂诗词,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然后把握诗中重要意象,在此基础上分析诗歌的情感主旨,最后鉴赏语言和炼字。“道山亭记”,这是《越中金石略》中的一篇作品。程公是南宋时期著名诗人,其诗作以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艺术精湛著称于世。 【答案】 译文:在州城新建了学馆,又修整了道山亭,这又是他新近的功绩。他当年任满后调任广州,被授予谏议大夫官职,后又拜为给事中
诗句: - 刘向所定着《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译文: 刘向编纂了《战国策》,共三十三篇,但《崇文总目》记载只有十一篇。我通过询问士大夫,终于收集到完整的书籍,纠正了其中的错误和错误,但对那些无法考证的部分仍然存疑。之后,《战国策》的完整版本得以恢复。 -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
诗句: 1.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 2. 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 3. 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4.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余言以为赠。 5. 余闻之,自顾而笑。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
【注释】 然则:那样,那么。 余:我。 若余之迂为善:如果我是迂腐地去行善。 则其患若此:那它的祸害就像这样。 谓:说。 不善:不好。 合乎世:符合世俗。 违乎古:违背古人。 有以合乎世:有某种方法可以迎合社会。 必违乎古:一定违背古代。 有以同乎俗:有某种方法可以与世俗相同。 离乎道:离开正道。 解里人之惑:解除邻里百姓的疑惑。 是:这。 焉:于是。 能择而取之:能够选取并采纳它(所赠之诗)。
这首诗是欧阳修写给他的好友欧阳舍人(欧阳修的朋友,字公弼)的一封信。这封信中,欧阳修在赞美自己的道德文章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前辈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和憧憬。下面是逐句释义: 寄欧阳舍人书 谁能够完全理解您和欧阳公呢?不是有道德的人能够写出文章吗?如果有道德的人对于邪恶的人,不会接受他而会记住他,而对于普通人,就能够分辨出他的好坏。但是人的品行,有的情义善良但行为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