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
诗句解释 随彼之所须,得入于佛道: 这句诗意味着根据对方的需求或条件来获得通向佛道的途径。"随彼之所须"指的是顺应对方的需要或条件;"得入于佛道"则是说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进入佛教的修行途径。 以善方便力,皆能给足之: "以善方便力"是指运用善良和智慧的方法;而“皆能给足之”意味着无论需求如何,都能够满足。这里强调了通过善巧方法可以满足一切众生的需求。 如是道无量,所行无有涯:
维摩诘所说经 · 观众生品第七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观于众生?」 译文:此时,文殊师利向维摩诘提问:“菩萨如何观察世间众生?” 注释:此句表明了文殊师利的提问,意在探讨菩萨对于众生的看法和态度。 赏析:此句为诗歌开头,引出了主题,即“观”,即观察。 第二句:维摩诘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焰,如呼声响,如空中云
维摩诘所说经 ·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尔时,维摩诘谓众菩萨言:「诸仁者!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各随所乐说之。」 注释:此时,维摩诘对众位菩萨说:“诸位菩萨啊!如何是菩萨入‘不二法门’呢?请你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讲述。” 会中有菩萨名法自在,说言:「诸仁者!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 注释:有一位名叫法自在的菩萨说:“各位菩萨啊!生和灭是两种不同的状态
维摩诘所说经 ·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现见菩萨曰:“尽、不尽为二。法若究竟,尽若不尽皆是无尽相,无尽相即是空,空则无有尽、不尽相,如是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普守菩萨曰:“我、无我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见我实性者,不复起二,是为入不二法门。” 电天菩萨曰:“明、无明为二。无明实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离一切数,于其中平等无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喜见菩萨曰:“色、色空为二
诗句释义 1 虽知诸佛国:尽管了解诸佛国土。 2. 及与众生空:和所有众生一样,都是空的。 3. 而常修净土:但总是努力净化心灵,寻求净土。 4. 教化于群生:在所有的众生中传播佛法。 5. 诸有众生类:所有的众生都具有不同的形貌声调以及威仪。 6. 无畏力菩萨:有能力无畏一切的力量的菩萨。 7. 一时能尽现:他们能够一次性地显现出所有可能的状态。 8. 觉知众魔事
``` 维摩诘所说经·佛道品第八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通达佛道?” 维摩诘言:“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此句中,维摩诘明确指出,菩萨如果选择了一条与世俗常规不同的道路,即所谓的“非道”,那么这样的行为就是通向佛教真理的道路。这里的关键是理解“非道”并非指背离佛法或修行,而是指一种超越传统、与众不同的道路。通过这条特殊的路径,菩萨能够更深入地探索和体验佛道的真谛。
诗句: ``` 尔时,大迦叶叹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快说此语。诚如所言,尘劳之畴、为如来种。我等今者,不复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无间罪,犹能发意生于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发。譬如根败之士,其于五欲不能复利。如是声闻诸结断者,于佛法中无所复益,永不志愿。是故文殊师利!凡夫于佛法有返复,而声闻无也。所以者何?凡夫闻佛法,能起无上道心,不断三宝;正使声闻终身闻佛法、力、无畏等
维摩诘所说经 · 佛道品第八 弟子众尘劳随意之所转道品善知识由是成正觉 诸度法等侣四摄为伎女歌咏诵法言以此为音乐 总持之园苑无漏法林树觉意净妙华解脱智慧果 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满布以七净华浴此无垢人 象马五通驰大乘以为车调御以一心游于八正路 相具以严容众好饰其姿惭愧之上服深心为华鬘 富有七财宝教授以滋息如所说修行回向为大利 四禅为床座从于净命生多闻增智慧以为自觉音
舍利弗问天:「汝于三乘为何志求?」 天曰:「以声闻法化众生,故我为声闻;以因缘法化众生,故我为辟支佛;以大悲法化众生,故我为大乘。舍利弗!如人入瞻卜林,唯嗅瞻卜,不嗅余香。如是若入此室,但闻佛功德之香,不乐闻声闻、辟支佛功德香也。」 舍利弗!其有释、梵、四天王、诸天、龙、鬼、神等入此室者,闻斯上人讲说正法,皆乐佛功德之香,发心而出。舍利弗!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闻说声闻、辟支佛法
维摩诘所说经 · 佛道品第八 如果有大战阵,立之以等力。菩萨现威势,降伏使和安。 一切国土中,诸有地狱处,辄往到于彼,勉济其苦恼。 一切国土中,畜生相食啖,皆现生于彼,为之作利益。 示受于五欲,亦复现行禅,令魔心愦乱,不能得其便。 火中生莲华,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 或现作淫女,引诸好色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 或为邑中主,或作商人导,国师及大臣,以祐利众生。 诸有贫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