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
诗句: 1 维摩诘所说经·观众生品第七 2. 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罗汉道耶?」 3. 曰:「无所得故而得。」 4. 天曰:「诸佛、菩萨,亦复如是,无所得故而得。」 5. 尔时,维摩诘语舍利弗: 6. 「是天女已曾供养九十二亿佛,已能游戏菩萨神通,所愿具足,得无生忍,住不退转。以本愿故,随意能现,教化众生。」 译文: 1. 维摩诘讲述的经文《观众生品》第七卷中: 2. 天上的女神问道
维摩诘所说经·佛道品第八 于是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为如来种子?" 文殊师利回答说:"有身为种,无明、有爱为种,贪、恚、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六入为种,七识处为种,八邪法为种,九恼处为种,十不善道为种。简而言之,一切烦恼和六十二见,都是如来的种子。" 维摩诘问:"这是什么意思呢?" 文殊师利解释道:"如果一个人能够见到无为之法居于正位
这首诗是《维摩诘所说经·观众生品第七》的节选,讲述了舍利弗和天帝释之间的对话。诗中的关键词“耆年解脱”和“言说、文字”,分别代表了智慧和语言的局限性。以下是对每句的详细释义: 舍利弗:“天止此室,其已久如?” 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脱。” 舍利弗:“止此久耶?” 天曰:“耆年解脱,亦何如久?” 舍利弗默然不答。 天曰:“如何耆旧,大智而默?” 答曰:“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知所云。”
诗句 维摩诘所说经 · 观众生品第七 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罗汉道耶?」 曰:「无所得故而得。」 天曰:「诸佛、菩萨,亦复如是,无所得故而得。」 释义: 1. 维摩诘所说经 - 这部经通常指的是《维摩诘经》。 2. 观众生品第七 - 这是《维摩诘经》中的一个章节,讨论了众生的修行境界。 3. 舍利弗 - 是释迦牟尼的弟子之一,此处是他的名号。 4. 无所得故而得 - 意思是说
维摩洁所说经·观众生品第七“问:善与不善,谁为本体?” 答:“身为本。” “问:身为何物?” 答:“欲贪为本。” “问:欲贪又是什么?” 答:“虚妄、分别为本。” “问:虚妄、分别又是何物?” 答:“颠倒想为本。” “问:颠倒想为何物?” 答:“无住为本。” “问:无住又如何?” 答:“无住则无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即立一切法。” 时维摩诘室有一仙女,见诸大人听闻说法,便现其身,以天华散于菩萨
舍利弗,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谁有见斯不思议事,而复乐于声闻法乎? 舍利弗答道:“你为何不转成女人?” 天回答说:“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譬如幻师,化作幻女,若有人问:何以不转女身,是人为正问不?” 舍利弗答道:“不也,幻无定相,当何所转。” 天说:“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定相,云何乃问不转女身?” 此时,天空中的女神以神通之力,变舍利弗为天女,天化身如舍利弗。然后问道
诗句 1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 2. 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脱。” 3.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 4. 天曰:“耆年解脱,亦何如久?” 5. 舍利弗默然不答。 6. 天曰:“如何耆旧,大智而默?” 7. 答曰:“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知所云。” 8. 天曰:“言说、文字皆解脱相。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是故舍利弗
诗句:舍利弗问天:“汝于三乘为何志求?” 译文:舍利弗问道:“您为什么在三乘中寻求道义呢?” 注释:舍利弗,古印度语意为“智慧”。 赏析: 1. 主题探讨 - 声闻法、因缘法与大悲法:维摩诘通过比喻,展示了三种不同的追求。声闻法则是追求个人解脱的修行方式;因缘法则是顺应自然和众生需求的方式;而大悲法则是发自内心的慈悲与智慧。舍利弗的问题反映了他对这三种方法的不同理解及其对声闻法的偏好。
首先输出诗句,然后是译文,最后是赏析: ``` 维摩诘所说经 · 观众生品第七 天问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 舍利弗言:「女身色相,无在、无不在。」 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在、无不在。夫无在、无不在者,佛所说也。」 舍利弗问天:「汝于此没,当生何所?」 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 曰:「佛化所生,非没生也。」 天曰:「众生犹然,无没生也。」 舍利弗问天
维摩诘所说经·观众生品第七文殊师利问:「何谓为悲?」 答曰:「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 文殊师利问:「何谓为喜?」 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 文殊师利问:「何谓为舍?」 答曰:「所作福祐,无所悕望。」 文殊师利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 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 文殊师利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于何住?」 答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