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
【译文】 茶的制造方法,就像春天禁止烧火的时候,在野寺山园中采摘到新鲜的茶叶,然后把它们蒸熟、舂捣、烘干之后,又用棨(古代一种开闭门用的木棍)、朴(一种锄草工具)、焙、贯、相、穿、育等七件事来处理。这七件事都可以省去了,而用松枝、石上煮水的方法,把茶叶放在上面煎煮。这样煮出来的茶,香气扑鼻。煮水的器具,就像松树间、石头上可坐的地方一样,就那样摆列着,不用干薪鼎、枥之类的东西了;这样煮出来的茶
山南以峡州上,襄州、荆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 淮南以光州上,义阳郡、舒州次,寿州下,蕲州、黄州又下。 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润州、苏州又下。 剑南以彭州上,绵州、蜀州次,邛州次,雅州、泸州下,眉州、汉州又下。 浙东以越州上,明州、婺州次,台州下。 黔中生恩州、播州、费州、夷州,江南生鄂州、袁州、吉州,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其恩、播、费、夷、鄂、袁、吉、福
茶经·四之器 诗句释义及译文 诗句: 1. 水方以椆木、槐、楸、梓等合之,其里并外缝漆之,受一斗。 - 解释: “水方”是指一种用于盛水或其它液体的容器,本句描述这种容器是用椆木、槐树、楸树和梓树制成的,这些木材被用来制作容器的内外壁,并用漆进行了密封处理,使其能够承受一斗容量的水。 - 译文: 用水方,用椆木、槐树、楸树和梓树制成,内外涂上漆,可以容纳一斗水。 2. 漉水囊若常用者
诗句: 翼而飞,毛而走,去而言,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间。饮啄以活,饮之时,义远矣哉。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间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茶。或用葱
《茶经》 - 七之事 原文 西阳武昌庐江昔陵好茗,皆东人作清茗。茗有饽,饮之宜人。凡可饮之物,皆多取其叶,天门冬、拔揳取根,皆益人。又巴东别有真茗茶,煎饮令人不眠。俗中多煮檀叶,并大皂李作茶,并冷。又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煮盐人但资此饮,而交广最重,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芼辈。 译文 西阳(今湖北省宜昌市)的武昌、庐江等地出产上乘的茶叶
诗句释义: 绢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诸座隅,则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目击而存,于是《茶经》之始终备焉。 译文: 用绢布或其他材料制作成四片或六片,分别书写茶的起源、器具制作、煮茶方法、饮用方式、制茶技术、茶叶来源、茶的简要介绍等内容,陈列在座位旁边。这样,人们可以亲眼看到茶的历史和制作过程,从而了解《茶经》的全貌。 注释: 1. 绢素
诗句 茶经·七之事 译文 《搜神记》记载,夏侯恺因病去世,他的朋友苟奴看到鬼神来收回他的马匹,还因为他的妻子病了而感到悲伤。苟奴穿着平上帻单衣坐在他生前的西壁大床上,就着人去找茶喝。 刘琨在《与兄子南兖州刺史演书》中提到:“前些日子我得到了安州的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芩一斤,这些都是需要的。我的身体状况不好,经常依靠真茶来缓解症状。你们可以放置这些东西。” 傅咸在《司隶教》中说
王微《杂诗》:“寂寂掩高阁,寥寥空广厦。待君竟不归,收领今就槚。” 注释: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通过描绘高高的阁楼和空旷的大屋,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独。诗人期待着朋友的归来,但最终只能独自品尝茶水。"今就槚"意为现在只有茶可以陪伴诗人度过时光。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高高的阁楼和空旷的大屋的描述,营造出一种寂静而空旷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内心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
《茶陵图经》云:“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本草·木部》:“茗,苦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渴热,令人少睡。秋采之苦,主下气消食。注云:春采之。” 注释:《茶陵图经》是一部关于茶叶的专著,其中提到“茶陵”即是指生长在山谷之间的茶树。而“茗”,则是茶叶的一种,其味道苦涩,但对人体有益。 译文:在《茶陵图经》中记载了茶叶的生长环境和特性,以及茶叶对人体的好处。同时
诗句 张孟阳《登成都楼诗》云:“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程卓累千金,骄侈拟五侯。门有连骑客,翠带腰吴钩。鼎食随时进,百和妙且殊。披林采秋橘,临江钓春鱼。黑子过龙醢,果馔逾蟹蝑。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 傅巽《七诲》:“蒲桃、宛柰、齐柿、燕栗、峘阳黄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极石蜜。” 弘君举食檄:寒温既毕,应下霜华之茗,三爵而终,应下诸蔗、木瓜、元李、杨梅、五味橄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