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
定武兰亭十三跋 赏析与解读 1. 前言概述 - 赵孟頫行踪与《定武兰亭十三跋》创作背景 - 《定武兰亭十三跋》内容与艺术特色 - 研究意义与价值 2. 第一跋 - 兰亭帖自定武石刻后之状况 - 珍贵性及辨识难度 - 独孤长老赠予及其重要性 3. 第二跋 - 兰亭帖在宋时流传情况 - 士大夫对兰亭帖的珍视 - 王顺伯、尤延之等人的贡献 4. 第三跋 - 兰亭帖石刻失传后的困境 -
诗句解读与赏析: 1. 东城: 这里的“东城”指的可能是某个特定的地名,也可能仅仅是用来表达地点的词。在古诗中,“东城”往往象征着离别或送别的场景。 2. 野店桃花红粉姿: 描述了一家位于郊外的小客栈,门前有盛开的桃花,颜色艳丽如少女的腮红,形象生动。这一句描绘了一个春日里的美景,桃花是春天的象征,代表着生机和美丽。 3. 陌头杨柳绿烟丝: “陌”指的是田间小路
大元晋宁路翼城县金仙寺住持弘辩兴教大师裕公和尚道行碑 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赵孟頫撰并书篆。 佛以大慈悲,随机说法,为世舟航,所以付嘱其徒者摄为五分:曰素呾缆则阿难受持;曰毗奈耶则邬波离受持;曰阿毗达磨则迦多演那受持,即所谓经律论也;曰般若、曰陀罗尼,则付之文殊、普贤二大士,其教虽殊,其觉悟群迷则一而已。佛灭度后二千余岁,有修其教者曰广裕,实通经律论藏,蔚然为四众所宗。世家绛之稷山
【译文】 元朝延祐七年,即公元1320年,春日小阳春,住持僧们和县中的石匠头目李世英、李世昌一起立下了此碑。 【注释】 大元晋宁路翼城县:位于今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 金仙寺:佛教寺庙名。 住持弘辩兴教大师裕公和尚:住持,主持;弘辩,弘扬佛法;兴教,教化众生;裕公,佛号;和尚,对出家人的尊称。弘辩兴教大师裕公和尚是此诗中要歌颂的对象。 道行碑:指颂扬某人功德的碑文。 延祐七年岁次庚申:延祐七年
大元晋宁路翼城县金仙寺住持弘辩兴教大师裕公和尚道行碑 师生九岁,从显公和尚落发。出家又十一年而受具足戒,又九年而得法于云寿和尚,又二年领众住持。住持四十又一年,当大德十一年十月二十九日仙化于金仙寺。越七日,塔葬于寺后,寿七十又二,腊五十又二。嗣其法者七十余人,曰才曰正,为众上首,并受玺书,名播诸方。灭度后十又一年,其徒智贞状其师之行,走京师,请纪师道行,以传不朽。 余谓诸佛妙严、秘密、刹海
大元敕赐龙兴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之碑 赵孟頫 皇帝即位之元年,有诏:金刚上师胆巴,赐谥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敕臣孟頫为文并书,刻石大都寺。五年,真定路龙兴寺僧迭凡八奏。师本住其寺,乞刻石寺中。复敕臣孟頫为文并书。臣孟頫预议,赐谥大觉以言乎师之体,普慈以言乎师之用,广照以言慧光之所照临,无上以言为帝者师。既奏,有旨:于义甚当。 【注释】 1. 《胆巴碑》:是赵孟頫奉敕撰写的关于金刚上师胆巴的碑文
【第一跋】 兰亭帖自定武石刻既亡,在人间者有数。有日减,无日增,故博古之士以为至宝。然极难辨。又有未损五字者,五字未损,其本尤难得。此盖已损者,独孤长老送余北行,携以自随。至南浔北,出以见示。因从独孤乞得,携入都。他日来归,与独孤结一重翰墨缘也。至大三年九月五日,跋于舟中。独孤名淳朋,天台人。 【第二跋】 兰亭帖当宋未度南时,士大夫人人有之。石刻既亡,江左好事者,往往家刻一石,无虑数十百本
这首诗是关于兰亭集序的,其中包含了八次跋文,记录了作者在旅途中遇到的人对兰亭集序的求书情况以及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下面是逐句翻译: 1. 定武兰亭十三跋(第八跋) 29日抵达济州,遇到了周景远新被任命为行台监察御史。从都城下来后,在驿亭与众人一起喝酒。很多人用纸和笔墨请求他书写兰亭集序,而向我索要的人也多得无法应对。急忙登上船解下缆绳,才得以休息。当晚,抵达济州北三十里处,重新展开这篇卷轴
诗句 大元敕赐龙兴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之碑(胆巴碑) 自是德业隆盛,人天归敬。武宗皇帝、皇伯晋王及今皇帝、皇太后皆从受戒法,下至诸王将相贵人,委重宝为施身,执弟子礼,不可胜纪。 译文:自从那时以来,他的功德和德行都很昌盛,所有的人都向他致敬。武宗皇帝、皇伯晋王以及现在皇帝和皇太后都接受了佛祖的教诲,甚至连所有的亲王将相和达官贵人,都把佛祖视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恭敬地学习弟子的礼仪
定武兰亭十三跋 【第三跋】 兰亭确实不应该被忽略。世间的墨迹版本日益减少,但真正识得其真谛的人却难以找到。那些已经识别出并收藏了它的人,就可以将它视为珍宝了。 【第四跋】 河水的声音如同吼叫,我整日屏息静听。如果不时时展开这卷书来观赏,又怎能理解其中的意义呢?毕竟每天要翻阅几十次。所得到的收获已经不少了。 【第五跋】 古人如果能从几行古文字中学习到一二,专心致志地研究,便足以在世上扬名立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