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遵宪
《己亥杂诗》是清代文学家龚自珍的组诗作品,共三百一十五首。其中光绪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作的“其十五”如下: 1. 诗句释义: 无端苞拆复挼莎,误尽人非郭橐驼。 甫见萌芽生意尽,对花负负奈花何! 2. 译文: 无需多言,我亲手将花朵从枝头摘下,却因手法不当而使它们枯萎。 刚刚看到新芽生长旺盛,却又因种种原因而让它凋零,面对这样的困境,我真是无力回天啊! 3. 赏析: 这首诗以“无端苞拆复挼莎
【注释】 胭脂:即牡丹,古代称其为“牡丹”或“木芍药”,是花名。 折枝:即折花。 明窗护以璧琉璃:明窗即有玻璃窗户的窗子,这里指用琉璃瓦覆盖的屋顶。 物从中国:指花名来自中国的“牡丹”。 物主:即“主人”,这里指牡丹的主人,即作者自己。 波薐:同“波罗”。 荔支:同“荔枝”,一种水果。 【赏析】 这首诗写于光绪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间。诗人自号“松菊道人口”,又作《秋柳》等诗多首,此诗当为其中之一。
【注释】己亥杂诗 其十四:指作者在光绪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间所作的一组七律诗,共四首。 【赏析】“墙外垂杨尽别家”,写春光已去,杨柳依依,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故乡。“平分水竹颇争差”:平分着的是水边竹林,它们彼此间还存在着差别。“争差”是说差别很大。“万花烂漫他年事,第一安排旋复花”:万花盛开的美景是他年时的事,现在还是先要安排好今年的花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注释: 絮棉:指棉花絮。 化春衣:即变成春天的衣服,喻指变暖、变暖和。 山薯:一种植物,可食用,也可入药。 足疗饥:用脚来治疗饥饿。 转输:转运。内外:这里指国内和国外。 物情:事物的变化情况。 先见大同时:预见到国内外形势的大变化。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作者对时局变化的关注和忧虑的诗。 第一句“絮棉吹入化春衣”,诗人以棉花絮为喻,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的景象
秋淫天漏雨萧萧,展叶抽条各自骄。 同作绿阴同蔽日,如何修竹肯弹蕉。 注释:秋日的天气像漏雨一样淅淅沥沥,树叶伸展开来,各自展现出自己的美丽。我们共同营造了一片绿色的阴凉,遮蔽了炎炎烈日。但是,为什么那些高洁的竹子却不肯弹奏蕉叶? 赏析:此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赞美,也抒发了自己身处官场的无奈和对清廉节操的追求。诗人以秋天的自然景象作为背景,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注释】 筚路:柴车。桃弧:用桃木做的弓,这里泛指武器、仪仗之类。展转迁:辗转迁移。南来:南下。一千年:自春秋战国以来约一千年时间。方言:当地的语言。足证:足以证明。中原:指黄河中下游一带,今河南、山西一带。礼俗:礼仪风俗。犹留:还保留着。三代前:指夏、商、周三个朝代之前。 【赏析】 此诗为戊戌变法失败后所作。戊戌变法,又称维新变法,是1898年6月光绪帝在康有为
【注释】 己亥: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在京会试的举人、上书请愿,反对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西太后垂帘听政,发动“戊戌政变”,被囚禁于瀛台。 移桃接李:移植桃树和李树,使园中春意盎然。 果硕花浓:指果实硕大,花朵浓密。 果硕花浓树愈新:比喻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新辟地:开拓新天地。 白人换尽旧红人:原指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歧视政策,即“驱逐华人”的政策
已亥杂诗·其二十二 (光绪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作) 诗句:三千年上旧花枝,颇怪风人不入诗。我向秦时明月问,古时花可似今时。 译文: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数千年的古老花朵依然盛开,然而我却对那些文人墨客为何不将它们写入诗词感到疑惑。于是,我在秦地的明月下向古人提问,古代的花卉是否与如今的相媲美? 赏析: 此诗是清代诗人黄遵宪的作品《己亥杂诗》中的第二十二首。全诗以“三千年上旧花枝”开篇
注释: 乳草的删除是因为几案的美。旧花别换成日新的红。去留一一旧天择,物自争存我大公。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光绪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间所作的《己亥杂诗》中的第二十首。全诗以“物竞天择”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乳草删除缘几美,旧花别换日新红。”这两句诗描述了乳草的更新与旧花的更替。乳草作为一种植物,它的成长和变化都是自然规律的产物
注释: 忍向当门再种兰,露翻风打莫重看。 思量空谷安身好,犹恐他时画地难。 译文: 我怎能忍受在门前再次种兰花,风吹雨打不要去看。 想想空谷中找个地方安身好,恐怕他日要画地为牢困难。 赏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十六》,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诗人以兰花的生长环境来比喻自己的心境和遭遇,通过对比空谷中的安全与当门种花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