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遵宪
【注释】 诸侯:指地方的封建统治者。齐筑:修筑城垣。受降城:古地名,在今山西永济县西,为晋将刘琨所建,后为北魏拓跋氏所据,即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时的“洛阳陷落”。狂喜:指极度喜悦之情。堕地鸣:形容声音极大,仿佛从地上掉下来似的。终累吾民(wū mín):最终累及了我们百姓。非敌国:不是敌对国家。又从据乱转升平:又从动乱中转到了太平。据乱:指动乱。转升平:指由动乱转为太平。黄天当立
【注释】乙丑年十一月(1865年10月):避乱大埔三河虚(今广东省大埔县)。 七年创痛:指同治七年(1868)太平天国军攻克杭州后,清军统帅曾国荃与太平军在三河塘激战,清将王有龄、李榕等死难。 无数沙虫殉一城:指无数清兵在三河塘战死。 逐鹿狂奔成铤走:指太平军追击清军,如猛兽追逐猎物一样。 伤禽心怯又弦惊:比喻清兵被太平军打败时的心情。 爷娘弟妹牵衣语:指清军溃逃时,家人互相搀扶
我们来逐句解析这首诗《羊城感赋六首其四》。 1. 第一句:“慷慨争挥壮士戈,洗兵竟欲挽天河。” - "慷慨":形容情绪激昂、豪迈。 - "争挥":奋力挥舞。 - "壮士":英勇的战士。 - "戈":古代的兵器之一,这里指武器。 - "洗兵":清洗兵器,可能指的是战争或战斗后的清理工作。 - "挽天河":用力量将天河(银河)拉直,形容极大的努力或力量。 - 关键词注释
【注释】 ①恢恢:广阔无边,形容天网广大。张:张开、展开。 ②群贼空营走且僵:指嘉应城被清军攻占,群贼溃散。 ③举国:全国人民。望君如望岁:希望将军早日凯旋。 ④先擒王:在敌人中首先抓住首领,使敌军失去抵抗力。 ⑤留馀孽:留下残余的祸患。 ⑥六百名城:指嘉应州(今广东省梅州市),有六百座城池。 ⑦平南:平定南方的叛乱。露布:捷报。 ⑧灵爽:神灵。 【赏析】 这首七律写收复嘉应城的战役
这首诗是清朝诗人朱彝尊的作品。朱彝尊(1629年5月30日-1709年8月20日),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金风亭长,晚号小长芦钓鱼师,浙江省嘉兴府海盐县人,明诸生,入清后官至翰林院检讨、詹事府少詹事。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际海边疆万里开,臣佗大长信奇才。 平蛮看竖擎天柱,朝汉同登浴日台。 南极星辰原北拱,东流海水竟西回。 喁喁鹣鲽波涛阻,独有联翩天马来。 注释与赏析: - 诗句一
【注释】 1.羊城:广州的别称。 2.三江:指长江、赣江、珠江三大河流。 3.寇氛:指外敌侵扰的战乱气氛。 4.黄巢: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曾一度攻破长安。 5.陶侃:东晋政治家,曾任荆州刺史,后北伐成功,平定了长江中下游一带。 6.铤(ting)鹿:比喻因急难而冒险的人。 7.欃枪:星名,又称“天枪”,是古代神话中的兵器。 8.红羊:指唐朝的年号,也泛指混乱的时代。 9.当朝:在朝廷执政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早潮晚汐打城门,玉漏声催铜鼓喧。 - 注释: 这两句描述了羊城的早晨和傍晚的潮汐现象及其对城市的影响。"玉漏声"指的是古代计时用的漏壶发出的滴答声,而"铜鼓"则是指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这里用来象征鼓声。 - 译文: 每天的潮汐都会冲击城门,随着时间的流逝,钟摆的声音似乎也在催促着鼓声的节奏。 2. 百货均输成剧邑,五方风气异中原。 - 注释: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1. 神山左股割蓬莱:这里用“神山”比喻潘家园,潘家园在古代被称为神山,象征着神秘和高贵。这里的“左股割”可能意味着潘家园被某种力量切割或者分割,象征着家园被破坏或失去。 2. 惘惘游仙梦一回:诗人感到迷茫和失落,仿佛在梦中游历仙境一般,但又回到现实之中。 3. 海水已乾田亦卖:这句描绘了一个荒凉的景象,海水已经干涸,田地也被卖掉
【注释】 1.潮州:今广东潮安县,为广东省辖地级市。 2.凤凰城:指潮州,有“潮州古称广府”的典故。 3.屈指:扳着手指计算。家山:家乡。 4.风尘憔悴色:指因风尘满面而显得憔悴。 5.骨肉别离情:亲人间因离别而生的感情。 6.一灯:一盏灯。缩缩:形容灯光摇曳、闪烁不定的样子。栖鸦影:乌鸦在灯光下投下的影子。 7.四垒(lěi垒):形容战马声四起。萧萧:形容马声嘶鸣。 8.回首:回顾。六年离乱事
这首诗是居实写给梁诗五的,表达了他对汕头旅馆生活的感怀。下面是诗句和译文: 第一句: 策策秋声木叶干, - 策策:形容秋天的声音,如落叶落地的声音。 - 干:干燥。这里指秋天的叶子已经干了,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第二句: 百端萧瑟入心肝, - 萧瑟:形容声音、气氛等冷清、凄凉。 - 心肝:内心。这里用来形容内心的感受,即百端纷扰、凄凉的感觉。 第三句: 颠风断渡铃能语,古月悬天镜独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