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
这首诗的内容是描述一位女子在风中独自思念远方的人。她把画中的自己画成花压臂的姿态,然后对窗外的东风表达了深深的感情。 诗句解析: 1. 第一句“花压臂。懒把断云扶起”:这句诗描绘了画面上的女子姿态优雅,就像一朵盛开的花压在手臂上。然而她却懒得去扶起被风吹落的云朵。这里的“花压臂”和“懒把断云扶起”形成了一种对比,展现了女子的娇羞和柔弱。"断云"可能暗示着远方的爱人正在遥远的地方
诗句释义 1 谒金门:这是一种词牌名,用于表达离别之情。 2. 江楼倚:指站在江边的楼上,倚是依靠的意思。 3. 我欲愁沉烟水:形容景色如烟雾般迷蒙,使人产生愁绪。 4. 采采白蘋歌未已:指在江边采集白蘋(一种水草)时,歌声还未停止。 5. 日斜沙雁起:描述夕阳西下时,天空中飞过的沙鸥引起人的注意。 6. 风景问君知否,慢棹小舟回舣:询问对方是否欣赏这样的风景,然后慢慢划船回去。 7.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翻译、赏析。 “谒金门”为词牌名,此词为咏史抒怀之作。上片起首二句写刘琨与祖逖在晋室南渡后,共同抗击北方民族入侵,收复中原的壮举。其中“除是”意为“唯有”;“差堪”意为“还算”;“嬴越石”指祖逖;“承平”意为“太平时期”。“非狎客”即不是游手好闲的人,意谓自己并非像祖逖那样,只是过着安逸的生活。下片三、四两句用典抒发感慨。五、六两句用典,写自己虽然身为文人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通过描绘长松、片石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祝福和留恋之情。 “归亦得”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即将南归的欣喜。这里的“得”字,可以理解为“得到”,“亦”字则表示“也”,合起来就是“也得到”,即诗人对友人即将南归表示欣慰。 “卷里天青云白”一句,描绘了长松的景象。这里的“卷里”可以理解为“卷曲”,而“天青”则形容了天空的清澈,“云白”则形象地描绘了云朵的颜色
【注释】: 谒金门·春欲尽:词牌名,《金奁集》有同名小令。 谒金门:曲牌名。 春欲尽:春天将要结束。 疏雨薄寒几阵:疏疏落落的小雨,时断时续。 待得暖晴寒食近:等到天气暖和了,寒食节也快到了。 落花风又紧:落花的风又吹起来了。 阶下露浓苔润:阶下地上的露水浓重,长满苔藓。 炉内香销灰烬:火炉里的香料已经烧完了。 半夜月高云有晕:半夜时分月色明亮,云雾弥漫如彩带。 【赏析】:
【注释】 谒金门:词牌名。又名“凤衔杯”、“锦缠道”等。双调,四十六字,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韵。上片三平韵、两叠韵;下片两平韵、两叠韵。此词上下片各分上下两阕。 仲:指春季。 花朝:农历二月初二为花朝。 壬午:唐武宗李炎年号(841-846),即唐宣宗大中四年。 【赏析】 这首词写闺中女子的思远之情。上阕忆旧,下阕怀远,由眼前景物联想到远方游子,情意深长。起拍两句回忆去年春日移种小杏树的情景
谒金门·十二月闺情春朝 其二是上元(壬午) 元宵好。是处灯花明绕。 一片笙歌吹未了。鸟啼鸡报晓。 席上青娥还小。树上春花还早。 莹月晶霜寒悄悄。东风吹百草。 注释: 谒金门·十二月闺情春朝 其二 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元宵节,民间有赏月、猜灯谜、吃元宵等习俗。 元宵好。是处灯花明绕。 一片笙歌吹未了。鸟啼鸡报晓。 席上青娥还小。树上春花还早。 莹月晶霜寒悄悄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李清照的《谒金门·其一》中的一句。全诗如下: 春始旦。日上小窗人倦。 缕结长生花锦烂。祝渠如所愿。 雪压竹枝常颤。白破梅花将绽。 光景园林全欲换。枝头春鸟唤。 注释: - 春始旦:春天的早晨。 - 日上小窗人倦:太阳刚刚升起,小窗户上的阳光让人感到疲倦。 - 缕结长生花锦烂:用细丝缠绕着花朵,使其呈现出美丽的花纹。 - 祝渠如所愿:祝愿它能够满足愿望。 - 雪压竹枝常颤
谒金门 十二月闺情春朝 其七 伏日(壬午) 六月伏。乍雨晚凉新浴。竹几牙编声簌簌。细君归遗肉。 似水流光相促。似火流萤相扑。小帐烟轻人似玉。风鸣帘外竹。 注释: 1. 伏日: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通常在农历的六月下旬到七月的上旬。 2. 乍雨:突然下雨。 3. 竹几:用竹子编织而成的小桌子。 4. 牙编:竹席。 5. 簌簌:形容声音细小而连续。 6. 细君:古代对年轻女子的称呼。 7.
注释: 三五夜:农历的十五日,也称作中秋月。 光静明河如泻:清澈的银河如水流般倾泻而下。 却笑双星秋却会:月亮与星星在秋天相聚,但却不会在一起。 万里光寒无罅:万里之内没有阳光照射的地方。 此日秋晴无价:这个晴朗的秋日是无比珍贵的。 庭内葡萄行卷架:庭院内的葡萄藤被卷起来,准备用来遮阳。 宵清纨扇罢:夜晚已经过去,扇子被收起了。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述中秋之夜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