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克文
【注释】老去伤秋惯:年纪大了,对秋天感伤已经习以为常了。匆匆:快,急。西风换了:秋风又吹过了一年。篱花黄遍:篱边的花已经开尽,凋零殆尽。谩省得、清愁幽怨:白白地体会、品味那深深的忧愁和怨恨。酒痕长共啼痕黯:泪痕和酒痕相融,都显得暗淡。信天涯、一番离别:我深信,这又是一次远别。几回肠断:多少次的离别让我感到肝肠寸断。眼底风花飘零久:眼前景物,像飘落的春花一样的短暂。忍付瑶笙吹乱
【注释】 1. 燕尾:指鬓发。 2. 猩唇:红唇。 3. 罗衣:指女子的衣服。 4. 泥人温:形容女子体态丰满,像泥塑的偶像一样温暖。 5. 安得:怎么能够。 6. 枝栖稳:指鸟儿栖息在树枝上稳定。 7. 寻因:指寻找原因。 8. 几回:几次。 9. 颦:皱眉。 【赏析】 《西江月》是北宋词人苏轼的一首咏物词,此词写一位歌伎的美貌,通过对比、反衬,突出歌伎之貌美如花。全词以白描手法
【注释】: 浣溪沙 · 为芷威题申江送别图:作者为芷威题写申江送别图,即为他画一幅申江送别的图画。申江即今天的苏州市的长江,在江苏省境内。吴淞,吴县(今苏州)东面的江边,也是古代长江的一个港口。吴淞是上海的古称。“一剪吴淞感逝波”,意思是说,我站在吴淞口的岸边,看着滚滚的江水逝去,心中不禁涌起一股离愁别绪。“记曾当路唱骊歌,天涯总是别离多”,意思是说,记得曾经在路边高唱骊歌
【解析】 此词为作者在庚午年立秋时在北海舟中宴集所作,词人以写景寄兴,抒发了对往日的追念。上阕“红妆华发,正相映灯影,波光稠叠”,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水边夜景;下阕“从忆朱榭雕廊,昔年曾到此”回忆往昔的游乐情景;“骤雨惊飞,多时炎乍解”描写暴雨初过,炎热消散的景象。全词意境高远,感情真挚,语言清丽,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 (1)上片起笔写景,点明节序。红妆华发,正相映灯影,波光稠叠。
诗句释义: 1. 簸起狂尘户有声 - 描述的是风吹动尘土的声音,仿佛在拍打着门户。 2. 绕墙寒木送悲鸣 - 寒冷的树木环绕在围墙旁,它们似乎在发出悲伤的呜咽声。 3. 者时人定未三更 - 当时人们还未入睡,夜深时分(三更天)还没有到来。 4. 蜡自纵横烧易尽 - 蜡烛随意地被放置,燃烧得很快就会用尽。 5. 帘为舒卷拂难平 - 窗帘随意地被掀起或放下,难以保持平整。 6. 一场愁梦不堪惊 -
【注释】 戊辰: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七月七日:即七夕节,传说这天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书事:记述所感之事。鸣咽:形容秋风吹过的声音。徙倚:徘徊不前。人怯:人因风凉而感到害怕。深云:浓密的云层。又惊雷:又听到雷声。凉尘:冷湿的尘土。弄晚:吹动晚风。凄切:凄清悲凉。黯黯;昏暗。飞雨如潮:大雨倾盆而下。河东一往何堪说: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者:代词。回、信息应长绝:丈夫的消息已经断绝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思想主旨及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原诗,抓住诗歌的关键词句进行赏析。 词人用“捡点欢愁入梦寻”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用“关河应未隔冰心”来抒发对国事的担忧之情;“弥天风霭自阴阴”则写自己孤独寂寞的处境。“乍落轻霞犹滞眼,归飞宿鸟渐投林”,诗人想象自己像归巢的鸟儿,但眼前却有层层云霭遮阻着
浣溪沙·为芷威题申江送别图 注释: 数到残更意惘然,归车无奈夜凉天,相逢不似十年前。 纵许情丝长作茧,可堪欢梦已如烟,只凭涕泪向歌筵。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离别之情的词。词人用“残更”和“夜凉天”来表达自己对离别的无奈和伤感,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去的美好回忆的怀念。“相逢不似十年前”则表达了对时光流转,人事变迁的感叹。“纵许情丝长作茧,可堪欢梦已如烟”则通过比喻
【注释】 梦醒西楼:指梦中醒来。 盈盈:美好的样子。 银钩:形容灯盏光闪烁。 华发星星价:头发花白如星星一般。 何事:为什么,为何。 堪知:知道。 道是:以为是。 何处借:从哪里取。 珠帏:珍珠帘。 【赏析】 此词为作者在汴京时所作的一首闺情词。词人以梦游之笔、拟人之法,描绘了一位青春少妇的幽怨心理,表现了她对爱情生活的追求及被封建礼教压迫的痛苦心情。 上片写梦境中女子欢歌笑语,灯火下银钩闪烁
诗句原文: 八月吹凉夜尚微,者时犹自葛为衣,蜻蜓满路打头飞。 译文: 八月夜晚微寒,我仍穿着用葛布做成的衣服,路上的蜻蜓自由自在地飞舞。 赏析: 本诗描绘了一幅夏末秋初的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在凉爽的晚上穿着葛布衣服,享受着夏日的余温。同时,他注意到了蜻蜓在道路上自由飞翔的美丽画面。全诗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