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呜咽,正开帘处,徙倚人怯。深云渐涌天际,又惊雷起,凉尘吹叠。远树萧萧弄晚,更寒响凄切。恁黯黯、飞雨如潮,不见当楼旧明月。
河东一往何堪说?算者回、信息应长绝。无那转思前事,愁病里、怎禁摧别?早遣柔肠,回向、而今好共摧折。但此去、何地归魂,碧草空凝血。

【注释】

戊辰: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七月七日:即七夕节,传说这天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书事:记述所感之事。鸣咽:形容秋风吹过的声音。徙倚:徘徊不前。人怯:人因风凉而感到害怕。深云:浓密的云层。又惊雷:又听到雷声。凉尘:冷湿的尘土。弄晚:吹动晚风。凄切:凄清悲凉。黯黯;昏暗。飞雨如潮:大雨倾盆而下。河东一往何堪说: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者:代词。回、信息应长绝:丈夫的消息已经断绝,音讯难通了。无那:无可奈何。转思:想起。前事:指与丈夫分别的事。摧别:伤别离之苦。柔肠:柔软的心肠。今:现在。好共摧折:好让自己受尽折磨。何地归魂:何处可以归去安葬?空凝血:空有满腹的悲伤。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于七夕节怀念夫君之作。上片写景,下片写情。全词以七夕为题,抒写了自己因思念夫君而引起的愁绪和哀怨。

上片“秋风呜咽,正开帘处,徙倚人怯”三句写环境气氛。开头二句描写的是一幅深秋的景色:秋风萧瑟,阵阵寒意袭来,使人不禁紧裹着衣襟;此时,正巧打开窗户,只见一片凄凉。“徙倚人怯”四字,则写出了人物的内心感受:由于秋风吹得厉害,人禁不住要打哆嗦,因而感到害怕。

“深云渐涌天际”五句描绘了秋夜的景象。这五句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来渲染气氛。“深云”一句写所见之景;“又惊雷起”一句写所闻之声;“凉尘吹叠”写所触之感;“远树萧萧弄晚”则写所观之物。这些细节的描写,将那种凄清悲怆的氛围渲染得更加浓郁。

作者又从听觉方面进一步渲染氛围:“更寒响凄切”,在“凉尘吹叠”、“远树萧萧弄晚”等声音之外,再添上“惊雷起”,使整个夜晚的气氛更加凄清悲怆。最后两句:“恁黯黯、飞雨如潮”,既点出风雨交加的天气,也烘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下片“河东一往何堪说?”一句,直接抒发作者内心的伤痛和无奈。“河东”指的是丈夫所在的地区,“一往”则表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一往无前,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割舍,这既是实写,也是虚写;“何堪说?”则是说这份情感无法向人诉说,只能独自承受。

“算者回、信息应长绝”两句中“算者回”是指丈夫回家的可能性非常小,“信息应长绝”则是说丈夫回来的信息很难得到,因此两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难以维持。这里的“长绝”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消失,而是比喻两人联系的越来越少,几乎到了断绝的地步。

“无那转思前事”五句,作者开始回忆过去与丈夫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并表达了对那些时光的留恋和怀念之情:“早遣柔肠,回向如今好共摧折。”这里用了一个典故:古代女子将发梳成髻,称为“绾”“髻”或“盘”。后来,人们常用“绾髻”或“挽髻”来比喻女子的头发。“柔肠”在这里指内心的情感。这句诗的意思是:既然现在已无法挽回过去的时光,那么不如让心中的柔情随思绪一起飞扬吧,让它随着时间一起流逝。

最后两句:“但此去、何地归魂,碧草空凝血。”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生活的担忧和恐惧。“何地归魂”意味着不知道丈夫何时才能归来,而“碧草空凝血”则表达了作者对死亡的恐惧和对丈夫的深深思念之情。这两句诗虽然看似有些悲观,但其实蕴含着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这首词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作者对逝去爱人的思念之情和对生活的态度。整首词语言朴实、感情深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