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庭铺水,珠帘泻露,灯火隔飞寒。
篆气嘘云,研思吸月,偎梦近阑干。
更声叠宵来宵去,春又一回残。
榻暖鸳痕,帐沈莺语,合眼看江山。
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词人吴文英。他的词风格婉约,善于描绘细腻的情感和美丽的景色,同时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首句:“冰庭铺水,珠帘泻露,灯火隔飞寒。”
解释:冰庭铺水,形容庭院中的冰块像水一样铺设着,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珠帘泻露,形容窗帘上挂满了晶莹剔透的露珠,如同珍珠一般闪耀;灯火隔飞寒,形容外面的灯火与室内的温暖形成对比,让人感到寒冷。
注释:冰庭铺水 —— 庭院中的冰块仿佛被铺在了水面上。
- 珠帘泻露 —— 窗帘上挂着的珠子随着光线的变化而闪烁,仿佛是水滴般滑落下来。
-
- 灯火隔飞寒 —— 外面的灯光与屋内的温暖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冷暖分明的景象,使人感到寒冷。
- 灯火隔飞寒 —— 外面的灯光与屋内的温暖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冷暖分明的景象,使人感到寒冷。
第二句:“篆气嘘云,研思吸月,偎梦近阑干。”
解释:篆气嘘云,形容篆刻时散发出的气息弥漫于空气中,如同云雾一般飘渺;研思吸月,形容人在沉思冥想时,思绪似乎能吸收月亮的光芒,进入一种神秘的状态;偎梦近阑干,形容人靠在栏杆旁,沉浸在梦中,仿佛要触摸到梦境的边缘。
注释:篆气嘘云 —— 篆刻时散发出的气息仿佛能弥漫于整个空间。
-
- 研思吸月 —— 人在思考时,思绪能够深入到月亮之中,仿佛能直接接触到月亮的本质。
- 研思吸月 —— 人在思考时,思绪能够深入到月亮之中,仿佛能直接接触到月亮的本质。
-
- 偎梦近阑干 —— 靠在栏杆旁,仿佛要触碰到梦境的边缘。
- 偎梦近阑干 —— 靠在栏杆旁,仿佛要触碰到梦境的边缘。
第三句:“更声叠宵来宵去,春又一回残。”
解释:更声叠宵来宵去,形容夜晚的更夫敲击更鼓的声音不断,仿佛时间在这里停滞;春又一回残,形容春天再次来临,但时光却已经流逝,留下了一片残败的景象。
注释:更声叠宵来宵去 —— 夜幕降临后,更夫敲击更鼓的声音不断,仿佛时间在这里停滞。
-
- 春又一回残 —— 春天再次到来,但万物似乎都已凋零,只剩下残败的景象。
- 春又一回残 —— 春天再次到来,但万物似乎都已凋零,只剩下残败的景象。
第四句:“榻暖鸳痕,帐沈莺语,合眼看江山。”
解释:榻暖鸳痕,形容床上的鸳鸯被褥因为温暖而留下的痕迹;帐沈莺语,形容帐子因为沉静而听不到鸟语;合眼看江山,形容通过窗户观看外面的山水景色。
注释:榻暖鸳痕 —— 鸳鸯被褥因为温暖而留下的痕迹。
-
- 帐沈莺语 —— 帐子因为沉静而听不到鸟语。
- 帐沈莺语 —— 帐子因为沉静而听不到鸟语。
-
- 合眼看江山 —— 通过窗户观看外面的山水景色。
- 合眼看江山 —— 通过窗户观看外面的山水景色。
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一幅宁静、美丽的夜晚画面。诗人以“冰庭”、“珠帘”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清冷、幽美的氛围;“灯火隔飞寒”则巧妙地表达了时间流逝和季节变换的主题;“更声叠宵来宵去,春又一回残”则进一步描绘了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短暂;最后一句“榻暖鸳痕,帐沈莺语,合眼看江山”则将观者的视线引向窗外的自然景色,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整首诗既有深沉的思考,又有细腻的情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