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曾
``` 世乱英雄百战馀,孔明方此乐耕锄。 蜀王不自垂三顾,争得先生出旧庐。 注释与赏析: - 世乱英雄百战馀:描述了一个乱世中的英雄人物经过多次战争后依然保持着英雄本色。 - 孔明方此乐耕锄:指诸葛亮在平定乱世之后,选择了隐居生活,乐于耕作,过着简朴的生活。 - 蜀王不自垂三顾:意指刘备亲自拜访诸葛亮的故事,表达了刘备对诸葛亮才智的高度重视和求贤若渴的心情。 - 争得先生出旧庐
【解析】 本诗是一首咏史诗,借咏史诗的形式讽刺了汉昭帝时期主降派张安世等人的投降主义。全诗通过赞颂张安世的“节义”来揭露投降派的无耻可耻,抒发了自己对投降派的蔑视和痛恨之情。首句点明主题,指出汉家英杰在皇城之都,却“携手话入胡”。第二句紧承第一句而来,进一步写汉昭帝身边的大臣们,他们不是像苏武那样坚持原则、宁死不屈地拒绝投降派的威胁利诱,而是“全大节”,即完全放弃气节,甘当投降派的工具
《咏史诗·黄金台》 北乘羸马到燕然,此地何人复礼贤。 若问昭王无处所,黄金台上草连天。 诗句释义 1. 北乘羸马:形容诗人骑着瘦弱的马向北行进。这里的“羸”是形容马瘦小或状态不佳,而“北乘羸马”则描绘了诗人在艰难环境中仍不放弃的情景。 2. 到燕然:燕然山,位于今内蒙古地区,这里可能指诗人经过或到达的地方。燕然山作为历史上的重要地理标志,常常与边塞、战争等主题相联系。 3.
夷陵城阙倚朝云,战败秦师纵火焚。 何事三千珠履客,不能西御武安君。 逐句释义与赏析 1. 夷陵城阙倚朝云,战败秦师纵火焚: - 夷陵城阙: 指位于夷陵的楚国古城或县治,具有战略意义,成为楚军的屏障。 - 倚朝云: 形容地势险要,如同朝云依傍山峦,突显地势之高峻。 - 战败秦师: 描述楚国在战争中被秦国击败,象征国家的衰败。 - 纵火焚: 用火烧掉敌军营寨,显示楚国军队的悲壮与绝望。
陈宫 - 胡曾的咏史诗,揭示国君失德、国家衰败警示 1. 陈国的机权未可涯 - 描绘陈国机权无限扩张景象,展现其权力之大无疆界 - 如何后主恣娇奢 - 讽刺蜀汉后主刘禅放纵享乐,不知权谋机变重要性 - 不知即入宫中井 - 比喻后主沉迷于后宫之事,忘却国家大事 - 犹自听吹玉树花 - 形容后主仍陶醉于歌舞升平,不顾朝政得失 2. 诗人通过描绘刘禅对权谋机变的无知 3. 揭示了国君失德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时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这是传统的考法,也是难度较大的做法,有时考生也可能失分。但只要把诗句意思写正确,就给满分。 “北入单于万里疆”:北方进入匈奴的疆域有万里长。 译文:向北进入了匈奴的边疆地区。五千人兵败滞留在荒凉的地方。英雄不死,重新筑起高高的土台望故乡。 注:“单于”,古代对少数民族最高首领的称呼。“疆”,疆界。“蛮夷”
注释: 豫让:春秋末年晋国人,著名刺客,为了报答智伯的恩情而刺杀了智伯。 酬恩:报答恩情。 岁已深:岁月已经很长了。 高名:高尚的名声。 不朽:永远流传。 年年:每年。 桥上行人:在桥上的行人。 谁有:谁拥有(什么?)。 国士心:有国家的志向和抱负。 赏析: 这首诗以咏史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诗中提到了“豫让”,他是春秋时代著名的刺客,为了报答智伯的恩情
```json { "诗句": "汉江一带碧流长,两岸春风起绿杨。", "译文": "汉江两岸水流如蓝带般绵延不断,春天的微风轻拂过杨柳,使河岸上一片生机盎然。", "注释": ["汉江":指的是长江在湖北境内的一段,这里特指汉口至江夏这一段。"], ["碧流长":形容汉江水流清澈且宽广。"], ["春风":描绘了汉江两岸春意盎然的景象。"], ["绿杨":形容杨柳的颜色鲜绿,增添了春天的生机
诗句大意是:在漠漠的平沙际,碧天之下,我询问那地方叫做居延。 停下马车一看,仍令人魂断魄散,仿佛苏武牧羊十九年之久。 注释与译文 - 漠漠:形容广阔无垠,无边的沙漠。 - 平沙:平坦的沙子,指广阔的沙漠地带。 - 际碧天:连接着天空和大地。 - 问人云此是居延:询问别人这是什么地方,称之为居延(一个古代军事重镇的名字)。 - 一顾:一瞥,看一眼。 - 犹魂断魄散:形容看了非常悲痛
诗句释义: 1. 六龙冉冉骤朝昏,魏国贤才杳不存。——这一句通过“六龙”的意象,暗示了国家政治的动荡不安。"冉冉"形容龙缓缓升天的景象,象征着朝廷的奢侈和浮华。而“侯嬴”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刺客和策士,他的出现象征着国家的危机和贤者的隐遁。"贤才杳不存"则表达了对那些有能力却无法施展抱负的人才的哀悼。 2. 唯有侯嬴在时月,夜来空自照夷门。——这一句强调侯嬴的智慧和胆识,他在国家混乱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