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函是
译文 观音大士灵通,多在忍土。以无缘慈,哀五浊苦。感应道交,如子得母。水中月影,非去非到。空谷响声,前后之步。我以心眼,观大士处。几丧目前,而哑然住。能非所观,所非能觑。绝待而歔,有语无语。以示禅者,如箭锋拄。俯仰折旋,无容顾伫。信口而呼,纵目所注。神光俨然,不可思虑。大悲观音,为物作矩。共此未来,皈命顶礼。 注释 1. 大士灵通,多在忍土:观音大士灵通,多在忍土
《桃花辞》译文及赏析 古诗文翻译与欣赏 1. 诗作原文及其翻译 《桃花辞》原文如下: 桃花红,桃花红,年年一度二月中。 不羡汝艳如人面,亦不取汝醺醉容。 武陵溪上,流水已空。 谁管他刘伶去后,洛阳城东。 可煞是梅花初落,牡丹未开, 夐(xiòng)夐(xiàng)一树,笑倚东风。 2.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桃花之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向往。诗人通过对桃花的细致描绘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题观音大士像三首》中的第三首。下面是逐句翻译和注释: > 大士如镜,照一切心。 > 观音菩萨的形象如同一面镜子,能够照见我们内心的烦恼和杂念。 > 大士如月,清光普临。 > 观音菩萨的形象如同一轮明月,她的光辉普照大地,给我们带来清凉和宁静。 > 万象历历,随感而寂。 > 观音菩萨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世间的种种景象,但当我们的心静下来时,这些景象也会变得清晰而寂静。
智绝真空,体应群物。 【注释】智:佛的智慧;空:佛教的基本观念之一,指宇宙间的一切都无自性、不生不灭。 【赏析】此句以佛家的“真空观”为题,强调了观音大士的智慧和慈悲。 物岂他物,有感斯通。 【注释】物:事物;感:感触;斯:这;通:感应。 【赏析】此句表明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原因,观音大士的慈悲就是对一切事物的感应和理解。 空非顽空,无远弗届。 【注释】空:佛教的基本观念之一
让我们逐句解析这首诗: 1. 文玉居士七十一歌 - 这是第一句,“文玉居士”指的是文玉居士(即白居易),他在诗中自称为居士。“七十一歌”则表示这是白居易的一首诗歌,且他已满71岁。 2. 天地之大德日生,圣人大宝不必位 - 这是第二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间最大的美德就是每天都在产生新的生机,圣人所拥有的最重要的宝物并不是位置。 3. 世间所重谁仁贤,况复降心归善逝 - 这是第三句。在这里
这首诗是一首关于普贤菩萨的赞颂,通过对普贤菩萨的描绘,表达了对无我、幻相、根本智等佛教哲学的思考。下面是逐句释义: 1. 心本无生示现生:心灵本来没有生起,但通过示现(显示)生起。这里的“示现生”指的是通过修行和教化,将内在的智慧和慈悲显现出来,影响并帮助众生。 2. 示现之中无有我:在示现的过程中,并不存在一个外在的我和我的执着。这里的“无我有”,是指修行者在示现过程中,能够超越自己的分别心
诗解 圣人一章章十句 - 圣人:通常指道德高尚、智慧卓越的人。 - 一章章:可能是指每章或每部分,表示对每一部分的重视。 - 十句:可能表示每章节有十个句子或内容。 译文 - "圣人" 是道德和智慧的象征。 - "一章章" 表示对每一部分的重视,强调内容的深度和丰富性。 - "十句" 可能表示每章节有十个重要的内容或观点。 注释 1. 圣人:道德和智慧的象征,代表理想人格。 2.
【译文】 可以终隐,哀我后人。 可以终默,谁迪先民。 毋尚孤洁,任其爱瞋。 四众之式,不淄不磷。 深心坚忍,尽未来身。 内无系念,外无长物。 一瓶一钵,一杖一笠。 要行便行,要住便住。 无愧古人,无欺后嗣。 慎乃典型,永垂来祀。 【注释】 可以终隐:可以隐居山林。 哀我后人:可怜我的后人啊!哀叹他们不能理解我。 可以终默:可以沉默不语。 谁迪先民:谁能继承先人的精神呢? 毋尚孤洁
【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途中被官府诘问,要他说明去向时,他回答说:“我打算回到庐山岑。”这两句是说,自己拟归庐山隐居。“途艰多病衲”,意思是说路途艰难,自己又多病,因此只能像和尚一样,披衲而行。这句是说,自己身体不好不能远游。“虑淡无机心”,意思是说,自己没有机心,对世事看得很淡泊。“一钵陈年饭”,意思是说,自己只带着一碗陈年的饭食;“数篇行路吟”,意思是说,自己在路上只是吟些诗歌自娱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他一生坎坷,屡受挫折,晚年更是漂泊江湖,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始终没有放弃过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全诗以喜雀为线索,通过描写喜雀的叫声、溪水、湖水、大风等自然景象,表达了陆游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和忧虑。 首句“净成喜雀不见喜”,描述了喜鹊的叫声在宁静的环境中显得格外刺耳,这象征着国家的不安定。第二句“日日噪檐贫似水”进一步描绘了这种不安定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