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洵
昨夜东风到谢桥。梦醒愁在与谁消。惊涛尺鲤书休托,文锦双鸳意自饶。 山隐隐,水迢迢。所思人比水山遥。极知云雨无凭准,欲向高唐问暮朝。 注释: 1. 昨夜东风到谢桥:昨日的春风吹到了谢桥(谢桥镇)。 2. 惊涛尺鲤书休托:梦中的书信如同被惊涛拍打的鲤鱼一样无法传递,寄托不了。 3. 文锦双鸳意自饶:就像织着华丽文锦的双鸳枕,心意自然丰饶。 4. 山隐隐,水迢迢:远方的群山隐约可见,水面辽阔遥远。 5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及情感的把握。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求考生读懂诗作,明确其主题和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以及诗词的语言特点;然后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艺术手法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 (1) “耕壁平烟,遗簪断浦,何年占此幽深”,写自己来到这个园池后的感受。“耕壁”是说这里曾经有人耕作,“平烟”指田垄上雾气迷蒙的景象。“遗簪断浦”是指有人曾经在此垂钓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首先,要理解诗句大意,把握诗的思想情感,然后结合注解和重点字词进行赏析。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地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从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方面分析诗歌的特点。 “昨梦东海,行复扬尘。飘然风叶堕纷纷。”昨夜梦见在海边,醒来后却满身大汗,好像被风吹得头发纷乱。 译文:昨晚梦见在海边,醒来后却满身大汗,好像被风吹得头发纷乱。 赏析:诗人以“昨梦”开头
诗句:五月江城未落梅,风花回首话池灰。 译文:五月份的江城中还没有梅花落下,我们回头谈论着池塘中的浮萍已经变黑了。 赏析: 这首《浣溪沙》是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赴汝州任途中,路经泗州刘倩叔同游南山时所作。此词以季节变化、自然景象和人生感慨为主要内容,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感慨以及对春天消失的惋惜之情。 上阕起句“五月江城未落梅”,描绘了一幅江南初夏的景象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生机。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婪尾光阴欲雨时:这句话描述了时间即将结束,仿佛是夜晚即将来临,而天空中乌云密布,预示着即将下雨。这里的“婪尾”意味着时间的终结,而“欲雨时”则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变化或事件。 2. 飞烟无赖柳丝丝:这句诗描绘了柳树在风中的飘逸姿态,如同烟雾般轻盈。这里的“飞烟无赖”形容了风的轻狂
译文: 珊瑚挂瓢,黄金担樵,一枝一叶都令人魂销。倩山妻绣描。霜浓艳潮,露晞艳焦,商声飒飒萧萧。恨宫声未调。 注释: 醉太平:一种曲牌名。 珊瑚挂瓢:形容女子的容颜如珊瑚般美丽动人。 黄金担樵:形容男子勤劳朴实。 一枝一叶皆魂销:形容景色美得让人心神荡漾。 倩山妻绣描:倩,请、托付的意思;绣描,刺绣描绘。此处表示请妻子为丈夫绣一幅画。 霜浓艳潮:霜浓,指秋霜覆盖万物,颜色浓重;艳潮
【注释】 齐天乐·树园、橘公乘月来过,东坡泛舟赤壁之夕也。客去为词:指苏轼在黄州时,与客人游赤壁,泛舟江上之事。橘公,即苏东坡的朋友黄庭坚(字鲁直)。乘月来过,指苏轼与黄庭坚泛舟夜游赤壁,月光如水,照得江面波光粼粼,美不胜收。赤壁之夕,即泛舟夜游赤壁之时。苏轼泛舟赤壁,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客去”二句:指客人离去后为东坡作的词。盟鸥,苏轼曾与朋友们结伴游赤壁,登高望远
【诗词名句】 携手竹篱茅舍。蓦地玉梅妆榭。矜素靥,酌流霞,一笑好春无价。 嘶马。归也。惊了画罗裙衩。 【注释】 (1)竹篱茅舍:指简陋的住所。 (2)婀娜多姿:形容女子体态柔美、轻盈妩媚的姿态。 (3)矜:夸耀。 (4)笑春无价:春天的美丽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5)罗裙:一种用丝织品制作的裙子,这里指女子的裙子。 (6)嘶马:骑马的声音。 【赏析】 《风流子·同六禾北郭探梅
【注释】 昔:以前。全:完全。去:离去。重忆:再次回忆。如月似花人:像月亮一样皎洁的人儿。逢良夜得相亲:遇到一个美好的夜晚可以互相亲近。屧廊香径梦来无:梦里也找不到她。屧:鞋后跟。 【赏析】 《荷叶杯·别意》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闺怨词,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深深怀念之情。此篇词以景起笔,写夫妻相别,又以景结情,写夫妻永诀后的相思之苦。上片写夫妻久别,下片写妻子远行,两相对照,突出了“别”字
【诗句】 宝扇唐宫袖,檀床汉殿箫。星河隐隐夜迢迢。缥缈谢家廊庑五云高。 碧海回尘旋,黄垆梦雨飘。烛心齐赴冷中消。纵使有花有月总无聊。 【译文】 唐朝宫女的扇子,汉朝宫殿中的箫声。银河在夜色中隐约可见,显得遥远又漫长。仿佛看到谢家的廊庑,云雾缭绕在五色云层之上。 海浪翻滚着尘土,黄陵君梦中的雨水纷纷扬扬。蜡台蜡烛的光芒渐渐消散,纵使有花儿有月亮,心中却感到空虚寂寞。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