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注释】 ①莎:一种草。②榴开葵放:指夏天的石榴花开,向日葵花盛开。③深浅:指色彩浓淡。④拈:取,摘。⑤深院:指深宅大院。⑥双环:女子头上的环形发饰。⑦潋滟:水波荡漾的样子。⑧如钩月:像弯钩形的月亮。⑨凤衫:古代妇女所穿的衣服。⑪榴花片:指石榴花。 【译文】 夏日的庭院里,石榴花与向日葵竞相绽放,颜色深浅交错,美不胜收。一阵风雨过后,高楼上的雨滴飘落到院子里,黄莺在枝头啼叫。如果能够爱护这些花儿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应先读懂诗句的大意,然后逐句分析其表现手法,最后再结合全诗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感态度。本题要求考生对这首诗逐句解释,并写出译文,同时给出必要的注释。 “踏莎行·招宝山望海”,词牌名。“踏莎”是词牌名。“招宝山”是地名。“望海”是词意。从词题看,这是一首登高望远之作。“危磴盘来”三句:意思是登上山路,来到招宝山之巅
踏莎行,词牌名。又名“忆秦娥”“惜春容”等。双调,六十字,上片五言四仄韵,下片六言四仄韵。 无题·中表姻亲,诗文情愫,十年幼小娇相护。不须燕子引人行,画堂到得重重户。 注释:我们之间的婚姻关系是亲戚关系,彼此之间也有着深厚的文学情感。从小一起长大的我们相互照顾着。不需要燕子来引导我们进入家门,因为家已经近在咫尺了。 颠倒思量,朦胧劫数,藕丝不断莲心苦。分明一见怕销魂,却愁不到销魂处。 译文
【注释】: 踏莎行·送子苾入陕时以庶常改官为怀远令:踏着莎草,送走你进陕西。这时因为担任官职的变动,改任怀远县令。 连棹湖山,对床风雨:连续乘坐船只,在湖山之间游玩,晚上与朋友同床共眠。 吟坛十载更相主:十年吟咏诗坛的主宾。指诗人与友人子苾在诗坛上多次交游唱和。 已怜憔悴尽中年:已经可怜到憔悴而年过半百了。 那堪离乱成孤旅:又怎能忍受离乱成为孤独的旅人。 鸥外吴云,马头秦树
踏莎行是北宋词人秦观所写的一首词。该词上片写送别时的情景,下片写离愁别绪,全词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注释】 (1)庶常:宋代官名,为中书省吏曹所辖之官,掌庶务。 (2)怀远令:宋代官名,掌地方事务及军事,如陕西一带的地方长官。 (3)水风听:指琵琶声悠扬婉转,像水波一样轻拂。 (4)关山怨:指琵琶曲名。 (5)经醉池亭:经过醉酒后的池亭,指与友人在池亭小酌。 (6)西园芳草
【注释】 (1)南浦:指长江之南,泛指江边。兰情:兰花的情意,这里代指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2)西崦:山名,在今浙江嵊县东。梅讯:梅花的消息,这里代指对友人的问候。 (3)过江名:渡江南去,即赴任的意思。 (4)飞花溷:飘荡于花间,像被风吹乱的样子。 (5)山县愁鬟:指女子发髻,愁思如鬟。 (6)雪关衰鬓:指鬓发如雪,形容衰老。 (7)才人:才能出众的人。 (8)郁林:郁林州,在今广西右江地区
踏莎行·送子苾入陕时以庶常改官为怀远令 蜀锦裁篇,吴皋飘寓。隹游顿失城南侣。桥边乌鹊纵分飞,陇头鹦鹉能言语。 柳雪官程,图书家具。扁舟明日长安路。多君一县好青山,支颐手板供愁句。 注释: - 蜀锦裁篇:用蜀地产的锦绣裁成诗篇。 - 吴皋飘寓:在吴地漂泊寄居。 - 桥边乌鹊纵分飞:在桥边的两只鸟分别飞走了。 - 陇头鹦鹉能言语:在陇头的鹦鹉能够讲话。 - 柳雪官程:柳树飘着雪花,官员们开始出发了。
【注释】踏莎行:词牌名。树老知门,山寒近屋:树木苍老,知道是秋天了;天冷了,山也显得清瘦了。一年风物供吟足:一年的风光足以供人吟咏。秋声到地总无名,和愁题上阑干曲:秋风的声音无处不在,但人们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它的名称,只能借酒消愁,在栏杆间写下哀婉的曲子。纱棂:窗上的纱。梦换纱棂,吟残画烛:梦中的纱帘换了又换,画灯烧尽了又燃起。窗前阶下空无一人,只有雨水滴滴答答的落下。蛩(qióng):蟋蟀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与主题。首先,读懂全诗是关键。“曳柳蝉疏,黏莎萤小”,写夏景,以蝉、萤等小虫的飞舞为线索,写出了夏天的景色。“过云流响初鸿到”,写秋景,从大雁南飞写起,写出了秋天的景色。“上灯花影隔窗深,下帘月气侵阶悄”,写夜景,以花影和月气为线索,写出了夜晚的景色。“琴思吟销,茶香梦袅”,写诗人的心境,由夜写到晓,由人写到物,表达了自己孤独寂寞的心情。“露床滴翠凝清筱”
踏莎行 · 丁未秋夕,石湖醉泊,登千岩观玩月,有忆昔年连棹之游 桂影筛金,竹声碎玉。西风凉到文波縠。镜花曾见夜妆红,岩霏不上秋眉绿。 - 赏析: 这句诗描绘了秋天的夜晚,月光洒在桂花树上,形成一片金色的光斑,而竹林里传来的声音如同玉石破碎一般清脆。同时,西风吹过文波縠(水面泛起的涟漪),让人感受到秋天的凉意。诗人还回忆起过去在文波縠游玩时的情景,那时的夜色中,她曾见到自己夜妆后的红颜如花般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