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鏊
诗句原文: 出郊风物两閒间,眼底江南顿觉还。 金阙五云浮王气,玉亭千古识龙颜。 地除扬子应无水,天尽中原合有山。 何事宋家三百载,只披图志望㠝岏。 注释: 1. 「出郊风物两閒间」:指的是作者在外出时,看到周围的景色和景物,感到十分悠闲自在。 2. 「眼底江南顿觉还」:作者通过眼前的景色,仿佛看到了江南的美景,让人感觉仿佛回到了江南一般。 3. 「金阙五云浮王气」
匏庵臂疾予问之偶迟有诗见贻次其韵 偶因请告得闲身,子墨依然日见亲。 汤媪曾闻能作祟,竹奴何事亦欺人。 堂前客至惟长揖,池上诗成一欠伸。 自笑东邻来问疾,如何翻后陆徐陈。 注释: 1. 偶因请告:偶尔因为请求休假而得到了空闲时间。请告,请假的意思。 2. 子墨:指作者的字,也泛指字画、书法等。 3. 汤媪:即汤夫人(汤显祖的母亲)。 4. 竹奴:指作者自己,以竹为喻,形容其为人清高、孤傲。 5.
【注释】 壬子:指天启七年。 龙潭驿:今属江苏无锡县,在无锡市东北,是古代的交通要道。 崩崖百丈俯惊湍(jué):形容山石崩塌,悬崖峭壁,高耸入云。百丈,一丈约等于3.3米左右,一百丈约合330米,即三百三十米左右。惊湍,惊动的江水。 空题壁:指诗人想题写一些诗句,但苦于没有灵感。题壁,指在墙壁上题写诗文。 眼底桑田与沧海:指眼前的景象如沧海桑田般变化无穷。眼底,眼睛所看到的。沧海桑田
诗句注释与译文: 1. 燕南倦客江东去,一见澄江眼为开。 - "燕南"指代远离家乡的地方。 - "倦客"表示厌倦了漂泊的生活,感到疲惫。 - "江东去"指从江南地区向江北迁移。 - "见"在这里是动词,意指“看到”,表达诗人看到景色时的惊喜和激动。 - "澄江"指清澈的河水。 - "眼为开"形容诗人的心情被这美景完全打开了,眼睛仿佛看到了整个世界。 2. 红日远疑从地起,青山近欲傍人来。 -
这首诗是作者在郊祀斋宫时所作,描述了祭祀的场面。以下是逐句释义及赏析: 1. 炉烟起处望行宫,狭陛登呼拜舞同。(注释) - 诗句解释:看到香烟升起的地方,我遥望着行宫,登上狭窄的台阶,一同向皇帝行礼舞蹈。 - 赏析:这里描述了作者在远处看到皇帝和祭祀场景,然后亲自前往行宫参加祭祀仪式的场景。通过“望”和“登呼拜舞同”,展现了作者对皇家祭祀活动的敬畏之情。 2. 九色绣旗斜晃日
【解析】 此诗首联“匡鼎谈诗总不如,春风下第独惭吾。”是说匡鼎的诗论,总比不过别人的诗歌创作。而自己却在春风得意之下却落得个名落孙山,惭愧万分。“春风下第”指的是参加科举考试失败。“谁云伯乐能知马?可是齐王只好竽?”这句的意思是说:谁说像伯乐这样的贤人能够识别千里马,而齐王只会吹竽而已。这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的一种讽刺。“建业”指东晋时谢安镇守建康(今南京)时,曾与王羲之等八人游于会稽东山
【注释】玉山:指东晋王羲之。 顾镛:字子升,顾恺之的侄孙,曾任南徐州从事。 濠梁:即濠上,在今安徽凤阳东南。《庄子·外物》:“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拯人,津人往祀之,及至平原,君命觞百吏,诸进献者皆拜于堂下。 其仆曰:‘自吾为佣,虽剧不以为虐,必择良日始驾;问津人何故祀之?’对曰:‘夫津人匹夫耳,不足与言大事,唯此之谓乎?自夫子居域中,天下莫不称贤;当如舜,有臣十人而天下治。 尧授舜意
壬子校文南畿得诗十二首其二淮口值风舟几覆 柁(duò)折樯(zháng)倾舟晏如,风涛淮口戒心初。 跛行岂赖娄丞相,鱼腹几从楚大夫。 平地人于看处愕(è),阴功神定暗中扶。 道人无惧还无喜,斜日船头自晒书。 注释: 壬子:指元代至顺元年(1330年)。 校文:指参加科举考试。 南畿:指南京。 得:得到。 十二首:共十二首。 其二:第二首诗。 淮口:淮水入江口。 风舟几覆:在风浪中几乎被掀翻。
【注释】 送周进士炯还常熟觐省:送别周炯回到常熟去觐见父母。周炯,唐代诗人。 南宫此日谬(miù)持衡:在南宫时误当权臣。谬,错误。持衡,执掌权柄,指宰相职位。 一见高文眼为明:看到你的大作眼睛亮起来。 正喜故人能有子:正好我高兴地听说你有个儿子。 忽闻远别得无情:突然听说你要远行,心里不禁有点难过。 名因实起何妨蚤(zǎo):名声是靠实际才得来的,何妨早一些。蚤,同“早”。 理会心传不厌精
【注】此诗为作者与诸友的酬赠之作,其意在表达朋友之间应多相访,少相见。首联写自己东游,友人也东游;颔联写与友人相聚之乐,以及久别之苦;颈联写林间鸟鸣和花外轻车,暗喻朋友间的欢聚;尾联写友人年来不来访,自己却因官事繁忙而无法相访,表达了深深的怀念之情。 长日过从兴有馀 —— 长日:长久的时间;过从:交往、聚会;兴有馀:兴趣盎然,兴致勃勃。意思是说,我与朋友们在一起度过的时光非常愉快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