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绘
诗句释义及赏析 - “少年经过处”:回忆起自己年轻时走过的地方。 - “记花里,读书楼”:在花丛中读书的楼阁,是作者年轻时常去的地方。 - “有红叶新诗,香囊锦字,一笑亲收”:指收到恋人送的新诗和香囊等礼物,当时的喜悦心情。 - “此情此景如梦,怅新知、淹忽起离忧”:这情景如同梦境般美好,但因新的相识而突然产生了别离的忧愁。 - “为问相思几许?”:询问思念对方有多深。 - “一江春水东流”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的《木兰花慢·画竹》中的第三首。全诗如下: 高人多爱竹,故画竹,必高人。 此一十三篇,横斜疏密,各具精神。 猗猗朱栏曲沼,待微风、细雨与传兴。 苔径低拖凤尾,石林丛长龙孙。 廿年墨彩如新。 有婿守遗珍。 向京国移家,万人如海,遇我相亲。 欣然全编见赠,抵琼瑰、远过百千分。 一榻清风无暑,几枝仙露超尘。 注释: - 高人多爱竹:高人喜欢竹子。 - 故画竹,必高人
塞垣春 佳日无风雨。 相约向、桥南去。 桥南不远,盘陀平正,瑶草如许。 向千岩、乍叩灵鼍鼓。 振林叶、娑娑舞。 更听之而神寂,幽禽枝上交语。 别院倚山坳,白云过、忽见窗户。 绝代有佳人,坐窗里凝伫。 作霓裳、偷将仙乐,扬皓腕、点来新谱。 侍婢卷珠帘,帘外山无数。 注释:春天的天气总是没有暴风雨,我们相约一起到桥南去。桥南不远的地方,山峦重叠,平坦而又端正,那里生长着许多茂盛的瑶草。我走近那些山峰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1) “七夕已阴雨,此日又生云”,七夕节的天气是多云阴雨。 注释:七夕节的天气是多云阴雨。 赏析:首句点明时间是七夕节,说明天气是多云阴雨。第二句写诗人此时的心情,他担心自己吹箫、吹管,想要把天上的星星都吹灭,天太遥远恐怕听不到了。第三句写诗人又想把天上的宫门高高排起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历史事件的诗,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表达了他对历史的感慨。 让我们逐句解读这首诗: 1. 斜日照秋草,下马吊燕王。 - 斜阳照射在秋天的草地上,我停下脚步,去吊唁那位燕王(朱元璋)。 2. 石人林立,不辨英国与三杨。 - 石头人矗立在周围,让人难以分辨英国和明朝的三个皇帝。 3. 五百年前靖难,榆木川中遗恨,明史已周详。 - 五百年前,靖难之役发生在那里
【注释】: 橘初黄。 似江南、乍见霜。 一番番,夏雨秋雨变时光。 花有香,果故香。 洞庭女儿采满筐。 小金丸、生长北方。 莫嫌酸极不堪尝。 搓手良,入药良。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南方的橘子在秋天时被采摘的画面。诗中通过对橘子的描述,展现了秋天的韵味和丰收的喜悦。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南方生活的喜爱和留恋之情
诗句解读与译文: 第一句:“莲花开矣,有翠禽白鹭,青鸥为侣。” - “莲花开矣”:意味着荷花盛开。 - “翠禽”:指的是绿色羽毛的鸟类。 -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 “青鸥”:即青色的海鸥。 - “侣”:伴侣或同伴。 译文:荷花盛开,有绿色羽毛的水鸟、白色的鹭鸟和青色的海鸥陪伴。 第二句:“湖里三重楼接水,湖上碧山无数。” - “三重楼”:可能是指湖中的小岛或建筑群
【注释】 幅巾:古代文人的头巾。访梅:踏雪寻梅,是赏梅的一种活动。清晓:早上。万玉:满山的梅花。 空谷伊人:即《西厢记》中的“莺莺”张生,空谷里的佳人。 珊珊:象声词,形容竹枝随风摇曳的声音。倚:依傍。修竹:指高大挺拔的竹子。神光:神仙一样的光芒。翠羽明珠:用翠鸟羽毛和珍珠做成的饰品。并双妙:一对美丽的装饰品。 寒碧:淡青色,形容湖水的颜色。西湖:杭州的西湖。黄鹤楼
水调歌头六首 其四 积闰觉寒早,瘦语动秋怀。青天明月初上,乌雀噪庭槐。忽忽半生悲感,惟有清辉无恙,壮气已沈埋。半醉舞长剑,拂影落松钗。 注释: 积闰(jīlùn):农历中一年中有13个月的月份,闰月有2个月。 瘦语:病体衰弱的言语。 清辉:明亮的月光。 浩气:浩然之气。 赏析: 《水调歌头》是宋词中的名篇之一。全词通过描写作者与朋友饮酒赏月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人生、友情和时光流逝的感慨
【注释】: 念奴娇·游山归骑,过昆明、忽忆乾隆新凿。蓄水机关湖四面,启闭亲劳制作。耕织图边,绣漪桥下,玉水尤澄澈。楼船飞渡,望蟾时御层阁。 “蓄水机关湖四面,启闭亲劳制作”,这一句是说,皇帝为了游玩方便,下令在昆明湖四周建起蓄水池,让湖水能够随意地开或关,方便了皇帝的游玩。 游山归骑,过昆明、忽忆乾隆新凿。 “游山归骑,过昆明”,这句诗是说,皇帝骑着马游览山水,忽然想起了昆明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