幅巾野服,访梅花清晓。
万玉临流香更好。
爱疏枝风约,老干苔皱,谁解画、空谷伊人清照。
珊珊倚修竹,离合神光,翠羽明珠并双妙。
压寒碧西湖,千树花飞,黄鹤楼、笛声吹老。
绕江北江南万重山,怅憔悴、何郎近来诗少。
【注释】
幅巾:古代文人的头巾。访梅:踏雪寻梅,是赏梅的一种活动。清晓:早上。万玉:满山的梅花。
空谷伊人:即《西厢记》中的“莺莺”张生,空谷里的佳人。
珊珊:象声词,形容竹枝随风摇曳的声音。倚:依傍。修竹:指高大挺拔的竹子。神光:神仙一样的光芒。翠羽明珠:用翠鸟羽毛和珍珠做成的饰品。并双妙:一对美丽的装饰品。
寒碧:淡青色,形容湖水的颜色。西湖:杭州的西湖。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的一座古楼,相传是三国时名士崔灏所建。吹老:吹落,指风吹落了树叶。
绕江北江南万重山:形容山势连绵不断。怅:惆怅。憔悴:瘦弱而憔悴。何郎:晋代的何劭,字兰石,娶了尚书令何充的女儿何法倪,因体态消瘦而被人称为“何郎”。后来,他的儿子何戢又娶了谢道韫为妻,谢道韫才貌出众,有文才和诗才,人们就称她为“冰清玉洁”。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在公元1093年(宋神宗熙宁六年)春天,由杭州赴湖州路过杭州西湖,拜访友人林和靖时所写的一首词。全词以梅花为题材,写其高洁、坚韧不屈的品格,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上阕写访梅途中所见,下阕写与林和靖会面时的情景。全词语言清丽,意境优美,风格清新自然,别具特色。
上阕开头四句,写访梅途中所见。“幅巾野服”点明身份;“访梅花清晓”,表明是在早晨去访梅的;“万玉临流香更好”写梅花盛开,满山遍野,香气扑鼻。“空谷伊人”典出《西厢记》,写梅花如“空谷中的佳人”,既清雅脱俗,又高洁坚贞。
“谁解画”,化用杜甫诗意,写自己不知如何去画那梅花。“疏枝风约,老干苔皱”两句写梅树的枝叶稀疏,经风霜雨雪的侵蚀后,树干上长满了青苔,显得苍老而富有生机。“谁解画、空谷伊人清照”一句中,“空谷伊人清照”出自《西厢记》中张生对莺莺所说的“待有人归我门前过,一似当初无主。”意思是说,如果有个像当年崔莺莺那样多情的女子来和我幽居,我就心满意足了。
此句暗喻自己的理想是追求一个像林和靖那样的贤淑女子,与她一起隐居山林,享受天伦之乐。
上阕结尾两句:“珊珊倚修竹,离合神光,翠羽明珠并双妙。”这几句写自己来到林和靖家,发现林和靖已经在那里倚着修长的竹子静坐,神情恬静安详,如同仙人一般。他头上戴着翠羽做的帽子,脖子上挂着明珠串,一副高雅脱俗的模样。
下阕开始四句,写与林和靖会面时的情景。“压寒碧西湖,千树花飞,黄鹤楼、笛声吹老”四句,写林和靖家所在的环境十分优美。眼前是一片湖光山色,远处是层层叠叠的青山,近旁是一株株盛开的花朵。林和靖坐在窗前,正望着湖面欣赏美景呢。
突然,一阵悠扬的笛声传来。原来,林和靖正在吹奏一支曲子。笛声清脆悦耳,仿佛把人带到了一个仙境里。这时,诗人想起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看来这支曲子也和李白的诗句一样美妙。
接下来四句:“绕江北江南万重山,怅憔悴、何郎近来诗少。”这几句抒发了诗人的感慨之情。他看到林和靖如此高雅脱俗,不禁想到自己如今却变得憔悴不堪,心情也变得抑郁起来。原来,自从这次到杭州以后,他的诗词创作明显减少了许多,也许是因为心情不好吧。
整首词通过描绘梅花、林和靖的形象以及两人相见时的情境,赞美了林和靖的高洁品质和高尚情操,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这首词也体现了苏轼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和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