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敦复
【注释】 疏影:词牌名。六首,指此词共六首。瑶妃:即西施。芳躅(zhú):犹步履。芳踪,指美好的踪迹。楚天暮雨:即黄昏的雨。芳躅,即芳踪。谁会:谁能理解?温存:安慰。飞近眠里蛾绿:蛾绿即蛾眉,这里指美女的眉毛。蛾绿,形容美女的眉毛颜色青翠如新柳叶。梨花云不隔春江水,但莫遣、翠禽啼足。怕黄昏、一半迷离,照与画屏银烛。半迷离,形容天色昏暗不明。画屏银烛:用银烛装饰的屏风上绘有图画。 谁省佳期早误
好事近 · 二首 拆碎枕函看,底事教人无梦。谁费鸳针绣线,把离愁合缝。 黄昏无计遣东风,一阵峭寒送。不分今宵酒醒,只蜡花情重。 译文: 拆开枕边的信件,看到上面写着“我为何让你一个人睡?”原来如此,是让我独自承受这份思念之苦。你用鸳鸯针线,为我缝制了一件相思衣,将离别的忧愁缝合在一起。 黄昏时分,无法驱散心头的愁绪,只能任凭东风无情地吹拂。突然袭来的冷风让人感到一阵刺骨的寒意。没有理由去抱怨
【解析】 这是一首咏古抒怀词,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借景抒怀,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青山”三句:以青山无情,斜阳自成今古,来烘托虎阜、鹫峰的荒冷。虎阜山在苏州市西北,山上有著名的虎丘。鹫峰山在苏州城北,山中有佛寺,称灵岩寺。“支筇”三句:拄着手杖去虎阜山探幽,越州旧地,吴地故人。“支筇”,拄着手杖。“认越角吴根”,指凭吊越州(今绍兴)和吴郡(今苏州)。“野桥”二句:泛舟过一座野桥,渡口的芦花飘荡
【解析】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的词,借芍药花来抒发对故人的怀念之情。上片写芍药花的美,突出其“正春酣梦怯”的特点;下片写芍药花的寂寞,抒写自己孤独寂寞的情感以及与故人相会的思念。全词以芍药花自喻,用白描手法写花之“美”,用比兴手法写花之“愁”。上片中“亭角”指芍药花的花朵。这两句的意思是:芳草如茵,花儿盛开,正当春天的时候,睡梦中被花香熏得害怕而醒来。芍药花的花枝倒映在池阁中,层层叠叠
【注释】: 红珠翠羽:用红珠和翠羽制成的首饰。 搴(qiān)来并坐:采摘来,并排坐下。 楼上听雨:在楼上听着雨水淅沥的声音。 宝蒜垂垂:宝簪下垂的样子。 莲漏沈沈:象声词,形容漏壶中的水滴声。 蜡烛明明无语:烛光闪闪,却默默不语。 春风摇荡春云热:春风温暖,吹动着春天的云雾。 只此际、魂销先许:只在这一瞬间,魂儿已经销散了。 怕夜来、尚怯轻寒,睡足海棠娇护:恐怕夜里还感到有些寒冷,因为睡足了
【注释】 阳台梦:唐李益《寄柳氏二首》之一:“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绣鸳鸯:绣有鸳鸯图案的衣裙。 绿毛小凤:《太平御览》卷九一○引《神异经》:“南方有人鸟焉,赤色,足青。头上有冠如鸡,喙黄,其状如鸠而善笑,名曰绿毛公,能作人言。或曰,是即孔雀也,但形小耳。或曰,今世所谓孔雀者是也。或曰,即今之鹦鹉也。”又云:“一名绿毛公”。 罗窗人病起
【注释】: 怎会:怎么 生憎:讨厌 绿剪春痕:形容春天的柳叶。 香栖瘦影:形容燕子在柳树上栖息。 商量:商讨。 记帘幕愔愔:意思是“记得那帘幕低垂,安静的样子”。愔愔,宁静的意思。 那家庭院:指某户人家的庭院。 旧日粱空,玳泥零落有谁管:意思是“旧时的梁已经倒塌,破碎的玳瑁瓦片散落一地,又有谁会去收拾?” 重门又成闲阻:意思是“重重的门户再一次成为阻隔。” 一襟分细雨,低诉芳钿
诗句释义: - `金牛湖上`:指的是在杭州西湖的金牛山上。 - `门对青山`:描述金牛山与青山相对的景象,给人以宁静之感。 - `画阁停桡`:指在画楼中停下船桨,欣赏美景。 - `一抹疏奁影`:形容月光如轻纱般洒落,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美丽的景象。 - `正初三碧夜`:正值初春时节,夜色碧绿清澈。 - `第六红桥`:位于西湖的第六座桥梁,因红色而得名。 - `垂杨尚有几树`:虽然柳树已不多
【注释】 六首:词的组数。六为阴数,首为开始,故称“六首”。 黄花瘦矣:指菊花。瘦矣,意谓花已凋谢。 西风一桁:指一阵西风吹起。桁,通横。 玲珑望:指月夜明净如水的美景。 双星密誓:传说牛郎与织女每年七夕相会,鹊桥成约。后以之比喻夫妻或情人的约定。 曳缟衣、荡冷琉璃:指女子穿着白色的衣裳在凉月下舞动。缟衣,白色衣襟。琉璃,一种半透明的矿石。 疑向瑶台路入:指女子怀疑着像仙女般的道路通向瑶台。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题解答时明确每句的内容及作用,然后结合诗句赏析。第一句“茫茫天上春如海,人间绮愁无数”,描绘了一幅春天的美景,同时表现了作者对人生苦短的慨叹,“绮愁”指的是世间的忧愁。第二句“璧月烟销,环花镜瘦,恩怨些些儿女”,描写了女子的美貌,同时表现了女子对爱情的追求。第三句“双鸳绣谱,怕颠倒因缘,注相思簿”,描写了鸳鸯戏水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