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那是无情物,斜阳自成今古。虎阜云荒,鹫峰石冷,添了碧苔无数。支筇好去。认越角吴根,野桥归路。茸帽蕉衫,水天凉影唤鸥渡。
吟笺旧题古寺,红墙看一带,落叶如雨。古木阴围,寒泉响答,分付斋鱼粥鼓。江湖倦旅。看几度星霜,重重烟树。甚日来游,画中摇瘦掳。
【解析】
这是一首咏古抒怀词,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借景抒怀,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青山”三句:以青山无情,斜阳自成今古,来烘托虎阜、鹫峰的荒冷。虎阜山在苏州市西北,山上有著名的虎丘。鹫峰山在苏州城北,山中有佛寺,称灵岩寺。“支筇”三句:拄着手杖去虎阜山探幽,越州旧地,吴地故人。“支筇”,拄着手杖。“认越角吴根”,指凭吊越州(今绍兴)和吴郡(今苏州)。“野桥”二句:泛舟过一座野桥,渡口的芦花飘荡,似乎在唤着水鸟飞渡。“吟笺”三句:当年曾题诗给古寺僧,红墙一带,落叶如雨;古树荫围,寒泉答响。“斋鱼粥鼓”,是佛寺中的清规戒律。“江湖”三句:我如今已看尽了世事沧桑,几度星霜,重重烟树。“甚日来游”,何时再来游玩呢?“画中”一句,用《世说新语·巧艺》记载顾长康作画的故事,说明自己对艺术创作有着浓厚的兴趣。“摇瘦掳”句:《世说新语·容止》载东晋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因风起正酣,王曰:“这风吹得我的鬓发都乱了。”谢大笑。《世说新语》载王右军乘船出游,在船上看风景,看到一处十分美丽的风景,便叫人拿笔做记号,回来后让人画下来,画得十分逼真,他看了非常高兴,说:“这真是‘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啊!”此处化用此典,说自己虽年老体衰,但壮志犹存,仍想一展宏图。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古抒怀词,上下两阕各分三层。上片先从写景入手,然后转入抒情。首二句点明地点。“青山”两句,写虎阜、鹫峰山的景物荒凉。虎阜山,位于苏州市东北,为吴越时所建。山上有古迹虎丘,为吴国阖闾死后葬于此而得名。鹫峰山,又名剑池山,在苏州城北二十里之灵岩山。山上有灵岩寺。这里既写景又点题。“支筇”二句写登山寻访古迹。支筇即撑竹杖,筇是竹的一种,这里指手杖。支筇去虎阜、鹫峰寻访古迹,是作者游览过的,也是作者向往已久的地方。“茸帽蕉衫”三句,由寻访古迹转入写景。茸帽蕉衫,即蓑衣草帽。水天凉影,即水天一色,渔舟点点的景色。“吟笺”二句,点题。当年曾题诗于古寺僧,红墙一带,落叶如雨;古树荫围,寒泉响答。当年题诗的情景历历在目,使作者怀念不已。“江湖”四句,由题诗转入写景。“看几度星霜”,写时光流逝,岁月变迁。“重重叠叠”二句写所见之景。几度星霜,重重烟树,写出了时间之漫长,空间之辽阔。“甚日来游”二句,点明主旨。何时再来游玩呢?表达了对故地重游的渴望。下片先从写景转入抒情,再转入议论,最后再回到写景。“支筇”两句写登山寻访古迹,由故地重游转入写景。“支筇”句承上启下,写登山寻访古迹。“越角吴根”,点明地点。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吴郡(治所在今江苏苏州)。“野桥”两句,泛舟过一座野桥,渡口的芦花飘荡,似乎在唤着水鸟飞渡。“野桥”,点明地点。“苇叶”“芦花”,点明季节。“分付斋鱼粥鼓”,是佛寺中的清规戒律。“斋鱼”,吃素。“粥鼓”,击鼓吃饭。“江湖”两句,由题诗转入抒情。“看尽了世事沧桑”,是对前文“支筇”“越角吴根”的具体化。“几度星霜”,写时光流逝,岁月变迁。“重重叠叠”,写所见之景。几度星霜,重重烟树,写出了时间之漫长,空间之辽阔。“甚日来游”二句,点明主旨。何时再来游玩呢?表达了对故地重游的渴望。“画中”两句,化用典故。据《世说新语·巧艺》载顾长康画陈仲伟像云:“顾长康画陈伯玉像,像人形极丑。孝廉王坦之见而谓之曰:‘卿才具如此,亦足惊绝时人!’乃阴使人为之。冠章甫,衣斗牛带,奋袖扬眉,啸咏左右,作太师形。由是闻者传讽,京师士子依而损益之,冠章甫,衣白犊,遂相视以为三杰。”这里借用这一典故,表达作者虽年老体衰,但仍壮志犹存,仍想一展宏图的愿望。
名家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海英等《历代词选》:这首词写景抒情均很成功,上片写景寓情于自然之中,下片则以景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