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以宁
水调歌头·京口 作者:辛弃疾 一点栏江石,几叶趁潮船。当年载酒曾到,却又景重看。呼起寺中佛印,唤起墓中郭璞,今夜好评诠。注水宁因葬,烧肉是何禅。 笑人痴,空说法,浪谈玄。为仙为佛总非,名异不堪传。多少菟裘安稳,多少闭门枯诵,寂寂夜台寒。试问滔滔者。天下尽皆然。 注释: 1. 一点栏江石:栏杆上的一块石头。阑干,指栏杆。 2. 几叶趁潮船:几张竹木制成的小舟随波逐流。 3. 又(yòu)年载酒曾到
满江红 · 乙巳述哀十二首四月八日 注释: 1. 三十无儿,曾累却、高堂心疚。每到得、饭宫悉达,降生时候。 - “三十无儿”指的是三十岁没有儿子。 - “曾累却、高堂心疚”表示这让年迈的父亲深感忧虑和内疚。 2. 小制红衫供浴佛,病中怯腕亲缝就。 - “小制红衫供浴佛”指的是给孩子准备红色的小衫,用来在寺庙中洗澡和做其他佛教活动。 - “病中怯腕亲缝就”描述的是母亲在病中,为了给孩子缝制衣物
《满江红 · 乙巳述哀十二首七夕》 译文: 上年在针楼,看到儿女们、筵前乞巧。曾经说:生儿子愚钝,公卿之位也难到达。膝上抱着孙子闲谈,牵牛星是痴傻一些好。等到他年为你们娶天孙,共同度过晚年。 秋已再,星仍皎。言犹在,人偏杳。看敝衣曝处,音容非渺。此夕可能归白鹤,当时空望传青鸟。漫重陈、瓜果向灵帷,心如捣。 注释: 1. 乙巳:指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 2. 针楼:指女子的闺房。 3.
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中秋 记得当初,向膝下、时时欢笑。到此际、剖菱剥芡,团圆偏好。正待月华犹未冷,高堂已虑金风悄。命小鬟、传语早添衣,频频道。 今夜月,依然皎。今夜冷,凭谁告。念穗帷寂寞,乌鸦飞噪。欲问冰轮回地底,可能还向慈颜照。奈夜台、一去半年馀,无消耗。 注释: 1. 乙巳:宋宁宗赵扩的年号(1195年-1200年),这里指的是作者在南宋时期的某个时间。 2. 膝下:形容母亲在子女身边
这首诗的格式要求是:诗句在最前面,译文紧随其后,每一句对应一句。 诗句翻译如下: - 每到重阳,扶老母、登高楼上。便拟就、三冬日暖,初移帷帐。此际楼空浑不见,凄凉索奠黄花酿。自看来、先做白衣人,谁相饷。 - 鸡骨在,愁难状。马鬣在,贫难葬。问侧身天地,那堪俯仰。漫把茱萸灵几插,未知母去今何傍。想幽魂、也向夜台登,将儿望。 关键词注释: - 重阳: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农历九月初九。 - 扶老母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词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把握诗歌的意象以及诗歌的表达技巧。本题中,“潦倒逢场,支离拥妓,连宵憨掷红鱼赌”,这几句写自己潦倒窘迫,生活困顿,却仍与妓女们周旋,通宵达旦地掷骰子赌博取乐。“到今典尽鹔鹴,三斗难沽,拔卿头上钗双股”,这几句写自己的穷困潦倒到了极点,典尽了衣服,三斗酒也卖不出去;想用头上的钗来换酒,又觉得太可惜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中具体的诗句,并结合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全诗的意境,从而辨别正误,得出答案。 (1) 本题是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首先读懂了题目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然后对诗句进行理解,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如“冥赦”“十方追奠”等
诗句释义与译文: - 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清明: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作者在清明节时所作,表达了对父亲的哀悼之情。 1. 父在斯耶,应听我、孤儿泣告。自父去、年年寒食,凄凉墓道。一盏香羹新妇做,调和费尽慈亲教。更声声、含泪问黄泉,儿谁靠。 - 注释: 在这时应该听我,这个“我”指的是作者自己,一个孤儿,向已故的父亲哭泣报告。每年的寒食节,墓地都会显得格外凄凉
这首诗是南宋词人陆游的作品,名为《满江红 · 乙巳述哀十二首元日》。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 去岁今朝,念母病、扪心私痛。犹记得、支床慰劳,慈恩深重。 ``` 注释: - “去岁今朝”:指的是去年的今天。 - “念母病”:因为母亲生病而感到心痛。 - “扪心私痛”:指内心深处的痛苦难以言表。 - “犹记得”:还记得。 - “支床慰劳”:躺在床上安慰照顾。 - “慈恩深重”
诗句释义 1 愁春未醒·青儿曲有引 - 这是一首表达对春天的怀念,以及对青春流逝的感慨。"愁春未醒"指的是春天尚未到来,而人们已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青儿曲"可能是指某种特定的曲调或歌曲。 2. 千金不惜,歌舞教成 - "千金"指代贵重之物,这里可能是指金钱;"不惜"表示非常舍得;"歌舞教成"则意味着教授歌舞。 3. 似燕离巢后,呢喃犹作画梁声 - 燕子离开巢穴后,仍在鸣叫("呢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