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繻
【注释】 过乌江口望见霸王山及庙:渡过长江时,看到项羽的家乡——霸王山。项王故都。 渡江八千人,垓下一朝散:渡长江时有八千人,但在垓下一夜之间就败散了,形容项羽失败之速。 舣舟此上流,虞兮终古怨:船停泊在上游时,想到虞姬的怨恨之情,一直萦绕于心。 谁知阅世后,威烈空山冠:谁知道经历这么多世事之后,项羽的威风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庙貌凛千秋,灵风凭两岸:庙堂雄伟壮观,千年犹存
古诗原文 : 赤城云霞起层峤,采石青山最佳峭。 中有锦袍谪仙居,外有韎韐将军庙。 临江作步如虹悬,长江渺渺波浸天。 群峰插岸相后先,艨艟衔尾舳舻旋。 青绿云山挂眼前,此时此景谁能迁。 所恨兵来多渡此,战争间续三千年。 东吴南朝迄南宋,常开平又奋戈船。 毓麟堂下馀废垒,然犀渚上生寒烟。 此时采石黯无色,迄今何幸留清妍。 彭杨水师靖湖海,采石江边祠堂在。 何如长庚捉月亭,魂魄山川长不改。 尝闻萧尺木
《过牛渚江》 吴楚争长岸,孙策攻刘繇。 晋隋及宋明,战此如鸿沟。 叠巘连江起,一水亘扬州。 白月青天夜,飏帆白鹭洲。 注释: 1. 吴楚争长岸:指的是三国时期,吴国和楚国在长江沿岸的争夺。 2. 孙策攻刘繇:孙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将领,他曾攻打刘繇的势力范围。 3. 晋隋及宋明:指的是三国时期,晋朝、隋朝和宋朝、明朝都在长江沿岸发生过战争。 4. 战此如鸿沟:比喻长江两岸的战乱像鸿沟一样
这首诗的原文是:“登雨花台”译文:登上雨花台。 注释:雨花台,位于南京市玄武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胜。诗中通过“登”、“望”、“金陵故宫自何处,石头钟阜如长干”等语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南京这座古都的怀念之情。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人通过对雨花台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家乡故土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历史感和时代感。其中“石头钟阜如长干”
这首诗是李白在1925年创作的。以下是诗句的逐句翻译、注释和赏析: 1. 过枞阳江(发表于1925年) - 诗句:我读汉书武帝纪,曾说射蛟三千里。 译文:我曾读过汉朝的史书,其中提到汉武帝射杀蛟龙的故事。 注释:汉武帝(公元前141年~前87年在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之一,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汉武盛世”。 赏析:此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故事的兴趣以及对自己历史的了解。同时
注释:故国,指唐朝。周遭,周围。石头城,即金陵城,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西郊。渺,消失。大江,指长江。 赏析: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对故乡的怀念,流露出了深深的思乡之情。首句“故国周遭都已渺”中的“故国”,指的是唐王朝,也就是诗人的故乡。“周”字用得十分巧妙,它不仅指周围的地域都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了,还隐含了诗人对故乡已经渐渐忘却的意思。第二句“石头城去大江遥”,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
过池州见山 淼茫东泻又西还,曙色朝霞远浦间。 江上青峰都已过,不知何处九华山。 【注释】 淼茫:水波浩渺貌。东泻:向东倾泻。又西还:又向西流去。曙色朝霞:早晨的阳光和云霞。浦:水边。江上青峰都已过:指从江上游过的山峰。九华:九华山。 译文 淼茫的水向东流淌,然后又向西回流,在早晨的阳光和云霞映照下,江面上的青峰已全部过去,我不知这青峰是什么地方的,是九华山吗? 一岸烟波一岸山,五松九子贵池间。
【注释】华州:今陕西渭南。太华:即华山,古称太华。同州:今陕西大荔。孱颜:指华山山形貌如婴儿。高人:隐士。关:通“观”,观赏。青阳甸:在今安徽青阳西北。莫认:不要认作。九华:指九华山,在今安徽省池州市境内。云际:云霄。江神:指长江。醯鸡:醋鸡(一种小虫)。狡狯:狡猾。一叶障太山,何况渺兹县:一片树叶遮住了泰山,更何况只是隔了一条小小的江水啊?江水去悠悠:江水流淌不息。两岸即池州:江流两边就是池州
诗句:自闽海入闽江作 译文:我从福建的海域进入闽江。 注释:闽海,指的是福建省附近的海域。闽江,是福建省的主要河流之一。 赏析:诗人通过“自闽海入闽江作”这一句,表达了他从福建的海域进入闽江的壮阔景象。这里的闽海和闽江都是中国的重要地理标志,代表着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山水之美。诗人以此开篇,为后续的描绘奠定了基调。 第二句:“海天一色云瞢腾,云开何乃见长城!” 译文:海天一色,云雾缭绕。等云开后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安石所作的《登会稽山》,以下是诗句的逐句释义以及译文: 1. 登会稽山,拜禹王庙;上谒禹陵,观窆亭、访菲泉;再游禹王寺、探禹穴,转出陵坊;至山庭,读岣嵝碑三十韵。 注释:登上会稽山,拜见禹王庙;上到禹陵,参观窆亭和菲泉;再次游览禹王寺,探挖禹帝之墓,离开陵园;到达山庭,阅读岣嵝碑三十韵。 2. 早年读「禹贡」,缅仰禹王功。八载释玄书,四海尽来同。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