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传霈
【注释】 ①步岘山:指襄阳城内的岘山。岘山,位于襄阳城西,是古代文人骚客吟诗作画之处。 ②明霞墓址:指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母亲苏洵之妻程氏之墓——明霞墓。苏轼曾为其母撰写碑文。后被毁。 ③高斋:书房。 ④石蒲:石碑。 ⑤残碑字迹:指苏轼所撰《明妃曲》碑文。 ⑥一幅夫人临画图:指苏轼为母亲所绘的画像。 ⑦离离竹:竹林。 【译文】 曾记得当年我们在书房中谈论石碑,那些模糊的文字依稀可辨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解答时,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分析,同时注意诗句的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情感。 (1)“未曙梦频醒”,意思是天还没亮就醒了好几次,说明诗人在船上过夜。“未曙”是黎明时分,“频频”即多次的意思。“梦频醒”表明诗人一夜未眠,反映了旅途的劳顿。 (2)“村鸡闻断续”,“闻”字点出听觉,表现了诗人听到鸡鸣时的惊喜之情。“断续”表现了鸡鸣声断断续续的特点,暗示了诗人起得早
诗句如下: 亭对洼尊醉一尊,隔湖山色绿侵门。 词句注释: - 亭:亭台楼阁等建筑物的总称。 - 洼尊:指低矮的酒杯,这里形容诗人饮酒时的心情。 - 隔湖山色绿侵门:隔着湖水,看到山色绿意盎然,仿佛要涌入门内。 译文: 在城南会馆中饮酒,心情如醉,看着窗外隔湖的青山,绿意盎然。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城南会馆饮酒时的景色和心情。诗人站在高处,望着远处的湖面和对面的山景
注释:云山终古只留下芳名,太守风流自有情感。 遥指高楼新月升起,最难樊榭近居城中。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丙子年的秋天游览云山时所作。他首先赞美了自然景观的美丽,然后表达了自己对仕途的向往和感慨。诗中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修辞手法,如"芳名"、"情"等词语都带有浓厚的诗意。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自己的生活与樊榭相比,突显了自己的独特之处。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句解析与翻译 诗句 苏台屡过辄迷津,拙政园迎夏景新。 仿佛西湖游侍母,荷花香里话前因。 译文 我曾多次经过苏台却总是迷路,拙政园迎来了夏天的美景。我仿佛在西湖边陪侍母亲,荷花盛开的香气中诉说着过去。 注释 1. 苏台:古代地名,这里指苏州台城。 2. 拙政园:古代园林名,位于苏州。 3. 迷津:迷失方向、找不到路的意思。 4. 夏景新:夏季的新景色,给人以清新的感觉。 5. 西湖
【注释】 佐:助,辅佐。馔:饭食。总:全。清华:指美好的食品,这里泛指美味佳肴。麦黍:用麦、黍等粮食加工而成的饼饵,这里指各种食品。循陔:指孝顺父母,在自家庭院中种植蔬菜瓜果。寒家:指贫寒的人家。 【赏析】 此诗是一首送别诗。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年),作者五十五岁,与友人同游武康,并作《宾于将返武康以所携笋蔬麦餈见赠赋此送之》一诗。友人回京后,诗人又将此诗送给友人。 首句“佐他肴馔总清华”
【注释】 旅衬:旅途中的住宿。如何策万全:怎样能周全地谋划? 拓:建筑或扩大的意思。 【赏析】 诗题“即事口占”说明是即景所感之吟咏。诗人在南城会馆的住所,墙矮屋浅,风雨侵袭时感到凄凉,于是想到应当拓宽、增高,增加房屋,使风雨无阻,以消除这种凄凉之感。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不满和愤慨,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表现了诗人渴望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抱负。
【注释】 首:指头,这里比喻人的精神。 黟(yī)黑:指头发因年老而变黑,即灰白。 曷为方刚年:为什么正当壮年。 不尽种种脱:形容头发脱落得很多。 客从远方来,赠我长生诀:客人从远方来访,给我传授长寿的秘诀。 岂知多病躯,不得补心血:哪里知道,我这个多病的身体,不能补养心血。 十年气:指十年来精神饱满。 虽落可不落:即便脱落了,也依然生机勃勃。 何庸计毫末:何必去计较那些细微的部分。 蔚哉松柏姿
注释1:饮城南会馆即事口占 其三 (丁丑,清光绪三年,公元一八七七年) 注释2:城北窑湾多墓田:城北的窑湾有许多墓地。 注释3:凄风馁鬼哭年年:凄凉的秋风和饿鬼的哭泣声一年年地回荡。 注释4:最愁野外人踪少:在空旷的地方最让人感到忧愁。 注释5:荒冢昏黄狐兔穿:荒废的坟墓里,昏暗的光线下,狐狸兔子穿梭而过。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城南会馆即景所感,表达了对荒凉景象的忧虑之情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部分的具体语境来分析本题。本题要求赏析“淮南多小菽,味美如香粳”“舟子深知我,瓶瓮炊粥成”两句。首先抓住关键句“淮南多小菽,味美如香粳”,这是全诗的首句,也是全诗的纲领句。诗人在描写了淮河一带物产丰富后,引出了自己喜爱家乡小豆的原因。从这句可以看出作者的家乡特产很多,其中就包括淮南的小豆。小豆,即黄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