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传霈
【注释】: 壬戌:清同治元年(1862年) 蒹葭:芦苇,泛指草木 飞白鹭:白鹭在空中飞翔。 汤汤:流水声。 蓼岸:长满蓼草的岸边。 诛茅:在茅草上筑屋。 诛(zū) :同“筑”。 成小市:形成集市。 田车:农用车。 帆席:船帆和船篷。 长歌彼乐郊:唱起歌来自我陶醉。 彼(pí):代词。那。 乐郊:快乐的地方。 【译文】: 芦苇丛里飞起一群白鹭,淮水滔滔流过一片田野。 长满蓼草的河岸旁
【注释】盂兰盆:佛教节日,农历七月十五日。露华秋:露水在秋天凝结成花的样状。魂梦归来:指魂灵归来。何幸生离忘死别:多么幸运能够摆脱生死之别。扁舟:小船。 【赏析】这首诗作于清光绪三年(1877),时年34岁。诗人因避战乱,流寓到南方,寄居在城郊会馆中,触景生情,遂写下了这首七绝。首句写露水凝聚成花,点出时节为秋;次句言魂灵归来不可得,暗喻自己漂泊异乡,归路迢迢而不得归;第三句说“生离”已忘
【注释】 秋:指深秋。江溜:即江水,流得快而急。弱纤:女子纤弱的手指。孤艇:小船,这里指渡船。村舍无酒沽:村庄里没有卖酒的地方。汲泉煮清茗:取井水煮茶。汲:打水;茗:茶。终夜风雨声:整夜的风雨之声。凄凄:形容声音哀婉凄凉。闻梦醒:被风雨声惊醒。 【赏析】 《病抵淮阴》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于作者十九岁时,时为清同治元年(1862)。此诗以白描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遭遇风雨之夜的情景。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绝句,由清同治二年(1863年)作者二十岁时所作。下面是逐句释义和赏析: 驱人饥渴来,淮阴有钓台。 驱人,即逼迫、驱使。此处指战争带来的饥荒和痛苦。淮阴有钓台,淮阴,今属江苏省淮安市,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地点,这里可能是诗人的家乡或者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钓台,古代的一种建筑物,常用于悬挂渔具,这里比喻为诗人在战争中被迫离开故乡,如同被迫来到一个陌生的钓鱼台上。 一母两游子
【诗句注释】 越:越过,翻过。河口:河流入海口。江南界:指长江下游地区。随书所见其一:是说这首诗是作者随书而作的。乙丑:清同治四年(1865),作者时年二十二岁。扬子江:即长江,古称江都、大江。哀鸿:比喻流落失所的人。提携:搀扶。终朝:一整天。断复续:断断续续。百里无炊烟:十里以外没有人家烟火。残垒:败墙。争露宿:争抢着露宿。滩头:水边。罗拜迎:纷纷跪拜迎接。舟人:船夫。成言:说出的话。片帆速
这首诗是作者在中秋之夜,独自一人坐在院子里仰望天空中的月亮,有感而作。全诗如下: 万籁齐寂寞,霏露湿阑干。 当空悬皓魄,俯仰心自宽。 老母怜小儿,为倚门闾看。 相看复相思,天涯游子寒。 前年度江北,长歌行路难。 去年分淮水,来照白头单。 安能离别者,如此月团栾。 注释: - 万籁齐寂:所有的声响都消失了,形容寂静无声。 - 霏露湿阑干:雨露打湿了栏杆。 - 当空悬皓魄:明亮的月光在空中悬挂着
【译文】 岁末腊尾,旅途上冰封阻道。 时光催促着游子,风雪阻挡了关河。 舟行五里,已过了十天多。 焦灼的思乡之情无法排解,只好汲取泉水煮食充饥。 百次捶打也击不开舂米用的杵,手指冻得僵直,几乎要呼气呵气取暖。 泾河绝流不见采樵人迹,渔夫没有蓑衣和斗笠经过。 黄棉露出屋外,太阳晒得它不融化。 纵使打开窗户通风,江水仍然在不停地流。 【注释】 1、癸亥:指清同治二年(公元一八六三年)农历十二月初七日
这首诗是一首告别诗,表达了作者在二十岁时对学业的担忧和对父爱的感激。以下是诗句的逐句释义和译文,以及必要的关键词注释: 1. 忆昔趋庭日,读书恐或失。 释义:回忆起过去在父亲面前学习的日子,害怕自己会失去学问。 译文:回忆过去在父亲面前学习的日子,我担心自己会失去学问。 2. 闭门斗室居,岁时步不出。 释义:闭门在家,很少出门走动。 译文:关上门在家里居住,一年到头很少出门。 3.
【注释】 鸿鹄:比喻有远大志向的人。冥冥:高远,深邃。非不历寥廓:并不是不想去追求高远的境界。无乃:岂不是?劳影形:使形体劳累。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淮阴时所作。诗的前两句写鸿鹄高飞的雄姿和它飞往高天远地的情景;后两句以鸿鹄自比,抒发了作者立志高远,却苦于仕途坎坷的情怀。此诗写得含蓄深沉,言近旨远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张仲玉的作品,题目为《中秋坐月 其一》,创作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下面是对每一句的释义和赏析: 诗句翻译与注释: - 汤汤淮水长:淮河的水波浩渺,如同流动的液体。 - 片片秋云洁:秋天的云朵洁白如绢。 - 客来自何方:指诗人自己或其同伴来自何处。 - 三度良宵月:经历了多次美好的夜晚,月亮皎洁无瑕。 - 今夜月独明:今夜的月光格外明亮。 - 清光白虚堂:月光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