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传霈
进越河口入江南界矣,随书所见其三(乙丑 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二十二岁) 郊原有人耕,茅屋数椽治。 姑苏城不遥,渐有可人意。 冠盖喧金阊,笙歌集廛肆。 共欣物华鲜,已忘沧桑异。 舟送遗孑归,衢读劝农示。 大吏正招徕,流民何异地。 【注释】: ①乙丑:清同治四年(1865年),作者22岁,在江苏布衣幕中任书记。是年,太平天国起义军攻克苏州。②郊外平原上有人正在耕地,几间茅草屋整齐地排列着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张仲玉的作品,题目为《中秋坐月 其一》,创作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下面是对每一句的释义和赏析: 诗句翻译与注释: - 汤汤淮水长:淮河的水波浩渺,如同流动的液体。 - 片片秋云洁:秋天的云朵洁白如绢。 - 客来自何方:指诗人自己或其同伴来自何处。 - 三度良宵月:经历了多次美好的夜晚,月亮皎洁无瑕。 - 今夜月独明:今夜的月光格外明亮。 - 清光白虚堂:月光清澈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杭州西湖边,面对潮水的声音,感到心旷神怡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下面是诗句的翻译、赏析和注释: 诗句与译文对照: 1. 馆杭城凤凰山麓,每夜潮声澈耳,因颜曰梦潮(丁卯) - 注释:我在杭州城下凤凰山的麓边居住,每晚听着潮水的轰鸣声入睡。因此我给它命名为“梦潮”。 - 译文:我住在杭州城下凤凰山的山脚下,每个夜晚听着潮水的声音入睡。 2. 西湖之水清且平,西湖之山瘦且灵 -
伯兄由奉贤来松江连床三日 其二 (乙丑(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二十二岁) 谁不苦离别,反喜新把袂。 入门各自言,悲欢集斯际。 鬓发未全颁,重裘尽凋敝。 沦落本无家,沧桑经此世。 当头风木悲,抔土逾五载。 中庭悬画图,潜然欲流涕。 注释: 谁不苦离别?谁不因离别而感到痛苦呢?(反喜新把袂)反而高兴地整理着新的衣襟。 入门各自言;进门后各自说着什么话
【赏析】 《乙丑(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二十二岁)偶得箧中书,昔日所雠校。纸色殊苍黄,字迹忆年少。物兮且容易,人能不抚吊。清白永家传,酸辛闻母教。无乃饥渴驱,来朝催孤棹。不住夜潮流,东门凝远眺。】 这首诗是作者于同治四年(1865年)在松江作的一首诗。全诗共八句,内容如下: 偶得箧中书,昔日所雠校。 纸色殊苍黄,字迹忆年少。 物兮且容易,人能不抚吊。 清白永家传,酸辛闻母教。 无乃饥渴驱
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诗人张维屏,字子树,号南山。他在乙丑年(清同治四年,1865年)创作了这首诗。 我们可以逐句解读这首诗: 抵家大水(乙丑(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二十二岁)):这是诗的开篇,描述了作者回到家中时,家乡遭遇的大水灾害。"抵家"意为回到家乡,"大水"则直接点明了洪水灾害的严重程度。 一棹计归程,半月熟梅雨。河梁碍舟车,羁旅愁闲阻。家门拓地开,流水浸环堵。解缆服窗棂,傍阶搁篙橹
【注释】 伯兄由奉贤来松江连床三日:兄长因为奉贤而来到松江,连续三天同我在一起(作诗文)。 乙丑:清同治四年(1865年),作者22岁。 病起:因生病卧床。 患难思骨肉,终夜不能忘:在患难之中思念骨肉亲人,整夜不能忘怀。 梦去似相见,约略话连床:梦中与他们相见,就像他们在床边谈话一样亲密无间。 嗟哉我兄弟,寥落参与商:唉呀!我们兄弟俩,像参星和商星那样相隔遥远了。 秦晋非谓远,道路阻何长:秦
【注释】 伯兄由奉贤来松江连床三日 其三:这是第三首诗的标题。伯兄:对哥哥的尊称。松江(今属上海市):地名,在江苏松江县。连床:即并床。三日:指三天。 【译文】 人生若朝露,忽忽不可留,何况以弱国质,正多艰难秋。 客地难乐聚,亲朋结良俦,移我新浊酿,涤此无尽愁。 酡颜不久热,相对复何求?富贵岂愿得,何以善贻谋。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清同治四年(1865年)九月写的,当时作者22岁
【注释】乙丑(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二十二岁):这首诗作于1865年。越河口:指福建的闽江入海口处的福州城下。江南界:指福建、浙江两省的界河——钱塘江。随书所见 其二:指随从父亲李秀成所写的书籍《李文忠公遗集》。南兰陵:指南明抗清名将郑成功。血战降强虏:指郑成功在台湾抗击荷兰侵略者的斗争。生聚:聚众而居,招兵买马,积蓄力量。悲十年:形容经过艰苦斗争后,元气大伤,百姓流离失所。宫室:房屋;禾黍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诵读至周南第一篇: - “诵”是吟诵或朗读的意思。 - “周南”指的是《诗经》中的《周南》,这是《诗经》中的一篇诗歌。 - “第一篇”表示这首诗是《诗经》中的第一篇。 2. 离乱仍得假良缘: - “离乱”指的是战乱或社会动荡。 - “假良缘”是指暂时的、不真实的好姻缘。 - 这里表达了即使在战乱之中,诗人还能找到一个虚假的好伴侣。 3. 本来牛女是相识: